高原边防运输:告别“老解放”,“飞线”变坦途

2018 年 12 月 20 日1520

从前,高原随处可见的沼泽、翻浆、沉降路段,时时威胁着人员和车辆的安全。

  原标题:告别“老解放”,“飞线”变坦途

  讲述人:曹正军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人,1979年出生,1995年入伍,现为新疆军区汽车运输某团参谋长。

  整理人:宋怀忠 肖辉 马晓婷

  前不久,一个退役多年的老战友打来电话,说他们几个人沿219国道(新藏公路)自驾游,只用了两天多的时间,就从新疆叶城到了西藏阿里(狮泉河地区),路上还看见整齐的部队运输车队行驶在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上,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其实,看到今天边关的巨大变化,不管是离开部队多年的老战友,还是我这个一直跑边防的老兵,都会心潮澎湃。

  1995年12月,我参军到驻疆某汽车团。那时,连队的运输车很大一部分都是解放CA-10型运输车,也就是俗称的“老解放”。那会儿“老解放”额定载重量才4吨,最高时速只有65公里,再加上车况老旧,路况复杂,上高原总是故障频出。

  记得1997年第一次出车,在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冰达坂(达坂指的是海拔4000米以上,常年积雪的盘山路)时,由于海拔高,开不了多远,“老解放”的水箱就要“开锅”,我和战友也要不时停下来帮它降温。几番折腾下来,再加上达坂上空气稀薄高原缺氧反应十分强烈,我和战友们头疼欲裂,恶心呕吐,个个脸憋得像茄子一样,至今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由于任务区域点多线长,高度分散,依托保障难度大,出任务时,吃饭、睡觉也就因陋就简,归纳起来就是14个字:“挂面、喷灯、高压锅,帆布、被子、车下窝。”山上高寒缺氧水烧到70℃就开了,煮出的面条里边夹生,总觉得有一股子汽油味。这都不算啥,最尴尬的是有时候露宿野外,睡到半夜狂风暴雨不期而至,弟兄们只能抱着被褥东躲西藏,别提有多狼狈了。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国家加大对边海防的建设力度,我们团的车辆装备发展也进入黄金时期,陆续接装了几款最新型载重车。这几款新车均采用柴油发动机,马力强劲、机械性能好,载重量也是过去“老解放”的3到4倍。以往需要全部车辆出动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要三分之一的运力承担,缩短了运输周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运输质量,汽车部队的保障力得到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边防运输线的路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山上的路很多都是工兵依山炸出的“飞线”,车队通过时常有松动的石头滚落下来,砸得驾驶室哐哐直响。有些地方甚至就没有路,大家都是跟着车辙走、看着电线杆走,200多公里的路程常常跑的两头不见太阳。如今,219国道已全线贯通柏油路,一年四季都可通行。

现在,219国道已全线贯通柏油路,一年四季都可通行。

  现在,行驶在219国道上,能深刻感受到祖国富强为边防官兵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以前,我们到兵站住的是阴冷潮湿的大通铺,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没有热水、没有暖气,有时几个部队碰到一起,就只能在会议室、楼道或者外面的小饭馆地板上凑合一夜。记得有一次,团里一辆车因机械故障抛锚在路上,我奉命带10人转移物资抢修车辆。故障排除后,我们赶到甜水海兵站时,兵站同志说,由于道路塌方,已经10多天没有送菜了,只能给我们清水煮挂面。兵站同志还告诉我们,晚上要是实在冻得不行就几人抱在一起相互取暖,战士们笑称“抱着男‘闺密’、闻着烟草味、伴着呼噜声入睡”。

  现在,沿途兵站都新盖了营房,楼房外有保温、内可供暖,还有氧气接入房间。而且路修好了,兵站每周都能按时补给。我们出任务到兵站休息,屋内设施齐全,吃的丰富多样,就像回到营区一样,可以美美睡个好觉,再开始第二天的行程。

  从16岁到39岁,从战士到军官,20多年来,我收获的不仅是人生阅历的积淀、更有肩上的使命和担当。一路走来,我见证了高原汽车部队的快速发展,这都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的。我为我是一名高原边防军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