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谣言多发 严惩机制和风险前置意识待加强

2017 年 2 月 28 日4950

  2月20日至2月26日期间,食品安全谣言多发,“塑料袋制紫菜”和“吃大盘鸡、泡椒凤爪感染禽流感”谣言均引发恐慌情绪。前者警示消费者提升食品常识,呼吁监管部门严厉惩处恶意传谣不法分子,后者显示出陈旧谣言的重复出现和传播具有一定规律性,推行风险前置式管理应纳入政府风险管理。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发布,具体内容和规划引发解读,规划意义获得舆论充分肯定。国家层面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坚定了各界建立良好食品安全环境的信心,同时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落实和执行能力。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塑料紫菜”谣言疯传 舆论呼吁严惩制谣传谣者

  近日,几段展现“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络中广泛传播,视频中有人称几个福建晋江企业产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并表示紫菜嚼不烂,劝诫网友不要吃,该视频引发网友对市场紫菜安全性的质疑。对此,多家涉事紫菜企业负责人表示,从未生产过“塑料紫菜”,但最近他们都接到过匿名电话,称除非给钱,否则将继续传播视频。25日,“塑料紫菜”事件有了最新进展,警方已调查并锁定了2名造谣者,而据报道,该事件对福建紫菜产业将造成近亿元的损失。 

  舆论观点:需反思“塑料紫菜”谣言为何风波再起

  各地监管部门抽查未发现紫菜掺杂使用塑料,专家也辟谣表示紫菜不易撕开与水温有关,但谣言已经造成福建产业的巨大损失,而负面影响仍有可能扩大。媒体评论纷纷表示应反思此次“塑料紫菜”谣言风波。《南国早报》认为,“塑料紫菜”之所以能够风波再起,很重要的两个关键和基础,一是社会对紫菜的相关知识还很缺乏,给造谣者以可乘之机和条件;二是社会总体的食品安全还是让人不是很放心和信任,使得“塑料紫菜”谣言有了滋生的土壤。有关部门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舆论宣传,让公众掌握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需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环境的构建,去除随意相信谣言的社会基础。荆楚网提出,对制谣传谣行为需落实严打,要终结“塑料紫菜”谣言的产生,就需要立足于平时,对于已经证实的谣言,要给予制谣者相应的处罚,以儆效尤。

  部分网友表示不少人缺乏食品常识,有网友称“依照常识也知道,塑料袋不吸水,不能像紫菜一样膨胀,以及用塑料加工成紫菜的成本比真紫菜还要高”。也有网民痛斥制谣者以及其背后的敲诈勒索行为,表示“本来民众就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敏感,这种谣言一再危害信任感”,部分网民则对微博,尤其是朋友圈的传谣十分无奈。

  舆情点评:依法严惩食品安全造谣者 

  食品安全谣言一直是食品行业的老大难问题,有统计显示,食品安全谣言占据了网络谣言的一半,食品安全谣言给消费者造成恐慌,极大的伤害了食品行业的发展。“塑料紫菜”谣言疯传,多家紫菜厂商接到勒索电话,这明显是制谣敲诈行为。去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对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明确了量刑标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打击谣言“于法无据”的状态。前不久发布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将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列为食品安全欺诈行为。这些都能成为严惩食品安全谣言问题的依据。

  修复公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为避免食品安全谣言损害这个修复过程,必须要严惩制谣传谣者,震慑不法分子。此次的“塑料紫菜”视频风波,尚未调查清楚,有关部门还需及时介入,查清真相,还公众和紫菜企业一个交代,同时向全社会传达维护良好食安环境的决心。

  2.多地现“吃大盘鸡、泡椒凤爪感染禽流感”谣言

  今年以来,我国16个省份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上升。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一月份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192例,死亡79人。而不少谣言开始于网络风传,以“市民吃大盘鸡感染禽流感致死”为底板进行加工的谣言已在江西瑞昌、山东德州和内蒙古等多地出现。此外,“泡椒凤爪”等也被造谣分子用来炮制虚假消息。当地政府则对此进行了辟谣。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权威消息显示,导致人感染H7N9病毒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带毒禽类污染的环境。

  舆论关注:各方辟谣缓解民众恐慌情绪 

  “吃大盘鸡、泡椒凤爪感染禽流感”谣言在某些特定区域传播,并逐步在网络中散布开来。当地政府及媒体随后展开辟谣,“吃大盘鸡、泡椒凤爪感染禽流感?谣言!”“吃大盘鸡、泡椒凤爪感染H7N9?这些谣言别再信”等辟谣信息开始大规模出现在网络渠道,挤压了谣言生存空间,缓解了民众的不安情绪。“深圳男子因吃大盘鸡感染H7N9死亡”谣言散布者被抓获也很大程度上震慑了传谣则。部分媒体则针对禽流感疫期出现的各类谣言进行了总结,并表示公众吃熟食不会感染H7N9。

  舆情点评:把握谣言规律 树立风险前置意识

  “吃大盘鸡、泡椒凤爪感染禽流感”谣言并非第一次出现,从2014年开始,该谣言在禽流感高发期就会流传,只是时间地点有所不同。冬春时节,是我国H7N9疫情高发季节,南方已经多个省份持续出现H7N9病例报告,相关谣言也有抬头之势,在网络上悄然传播开来。由此可见,陈旧谣言的沉渣泛起有规律可循,除了严厉打假网络谣言散布者之外,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把握谣言规律,树立风险前置意识,提前进行辟谣提醒,避免民众轻信谣言沉渣,造成社会恐慌情绪。

  3.《“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发布 政策法规完善获肯定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简称《规划》),明确了我国“十三五”时期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部署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规划》提出,到2020年,食品安全治理能力、食品安全水平、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要有明显提升。

  舆论观点:《规划》体现顶层设计者在食品安全监管上的魄力

  《规划》中的“严格互联网食品经营、网络订餐监管”、“制修订不少于3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举措获得舆论重点关注。新华解读认为,《规划》有四大大亮点:一是从“明厨亮灶”到网络订餐,严格源头治理、加强过程监管;二是剑指“潜规则”“老大难”,严惩造假、处罚到人;三是从全覆盖抽检到全项目检查,加强风险管理、制定行动计划;四是制国标强监管带队伍,提高标准、智慧监管。各界也充分肯定《食品安全规划》出台的意义,认为它体现出顶层设计者的气魄和能力,以及为安全保驾护航的决心和毅力。胶东在线评论认为,《食品安全规划》考验地方政府执行力。如何把《规划》落到实处,切实做到有效监管,结合地方实际,把好食品、药品安全这道口,这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只有地方政府用好《规划》,围绕《规划》制定相关规则,才能让当好人们群众的保护神。

  舆情点评:期盼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的坚决执行和落实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备受民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承载了众多的期望。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复杂多变,它涉及众多部门的落实与合作,执行中存在或多或少问题,同时法律法规的完善进展也可能与民众期待有所差距,这些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的社会舆论氛围。《规划》明确了包括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等11项主要任务,对于提升食品安全体系意义、提振消费者信心意义重大。政策法规的完善让民众看到顶层设计者的用心,而执行和落实情况将决定今后民众能否拥有实际获得感。

(责编:李静、朱明刚)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