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2017 年 2 月 18 日2490

原标题:弘扬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本报版面截图)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挖掘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达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目的。

  2016年5月,为挖掘、弘扬巴渝文化,本报记者兵分四路重走巴渝古盐道。此次采访历时一个多月,记者穿行在川、渝、湘、鄂、黔、陕之间,行程数千公里。

  从去年6月16日起,“重走古盐道 感受新变化”大型实地采访系列报道以20个版的篇幅在本报推出。这是重庆新闻媒体首次对巴渝古盐道进行的全方位采访报道。一时间,“巴渝古道”成为热词。

  跋山涉水

  挖掘传统文化,见证改革变化

  巴渝文化的源头与盐有着不解之缘,延续数千公里的盐运古道被称为“中国内陆最重要的文化沉积带”。它们连接着川、渝、湘、鄂、黔、陕等地,对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变革有着深远影响,是维系川渝鄂湘黔社会民众的一条情感之路、文化之脉。

  2016年5月本报记者组成近20人的采访队伍,分赴綦岸盐道、巴盐古道、秦巴古盐道、涪岸盐道进行实地采访。登小道、攀崖壁、涉险滩。很多地方,记者不得不侧身而行,艰难处更是手脚并用。在巫山县铜鼓镇郭家村长窝槽,一条不足3公里的古盐道,记者一行人足足走了4个小时。

  在跋山涉水中,记者不仅挖掘出了传统文化,更见证了近年来古盐道沿途各区县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变。在西沱镇云梯街,当地居民自费上万元修建了免费参观的博物馆,展示盐道文化;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当地政府借助梓桐沟、梯子口等古盐道遗址走出一条特色扶贫之路……

  传承和发展,成为时代赋予古盐道新的价值与意义。

  全媒体传播

  创新方式手段,赢得网友“点赞”

  “重走古盐道 感受新变化”大型实地采访系列报道是本报创新传播方式的一个缩影。

  从2016年6月16日起,本报陆续推出20个版报道古盐道,并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同步刊播,人民网、新华网等纷纷转载。此外,本报还结合网络传播特点,将文章进行重新编辑,加入大量图片、视频,为读者全方位呈现了古盐道的历史文化。

  有网友留言,在朋友圈里看到这组报道后,“感慨重庆有这么令人震撼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从中悟出了重庆人那种精神的源头,深感自豪与骄傲。”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表示,此次报道采用全媒体方式传播,全景式对几近湮灭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是重庆日报在新闻领域与历史文化领域的协同创新,也是党报新闻工作者践行“走转改”的又一次创新。

  集结各方专家

  “抱团”解读历史文化、扩宽报道外延

  为采写出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本报集结各方专家,“抱团”解读历史文化,扩宽了报道外延。

  此次采访报道,本报邀请了西南大学历史学教授、重庆自然博物馆专家同行。石碑上残缺的文字、被遗忘的山歌等都通过专家的详细解读呈现给读者。

  报道结束后,本报还举行了“重走古盐道系列报道暨巴渝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会议集结了来自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市文物局、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等单位的各方专家,以及各区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大家就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从而扩宽了报道的外延。

  “这是重庆新闻媒体首次对巴渝古盐道进行的全方位采访报道,是重庆日报连续三年坚持‘重走’系列的又一丰硕成果。”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重庆新闻舆论研究专委会主任周勇说,“‘重走’,已经成为重庆日报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担当,重庆日报在‘重走’中发掘了重庆文化,深化了新闻研究,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