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80年的眺望:铁肩担大局 千秋尚凛然

2016 年 10 月 21 日2850

2016年10月19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3000多名群众共同观看演出。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辎重如山,骡马成群,1934年10月,86000人的红军队伍,从此踏上生命征程。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

一场最辉煌最悲壮的战略转移,铸就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一支世所罕见的军队,翻越茫茫雪山,跨过泥泞沼泽,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用热血和生命,矗立起一座历史的丰碑。

在绝地求生中锤炼意志,在跨越极限中挑战生命,他们用奉献和牺牲诠释红色基因,在战斗和前进中凝聚力量。

他们,开辟了一条创造历史的精神航道,塑造了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丰碑,也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与通向未来的闪亮名片。

跋山涉水,跨越无数天堑。长征,镌刻一段中国军队浴火奋战的时代记忆。

枪林弹雨,留下血色苍茫。长征,铸就一幅中国共产党坚贞不渝信仰图腾。

气贯长虹,创造不朽传奇。长征,谱写一首中华民族世代传唱的英雄颂歌。

强军兴军起宏图

浴血奋战纵马挥戈:敢教日月换新天

两万五千里,这个数字见证着一段血与火的征程,一场生与死的进击。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央红军队伍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长驱11省、历经无数场战役战斗……以“铁脚板”打开了一条通向陕甘宁的道路,揭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实施“大搬家”式的战略转移,按照“铅笔划好的路线”直线前进。有时打了3天,才走4公里,有时几天几夜睡不上觉,精疲力竭,行动迟缓,损失巨大。面对围追堵截和重重天险,红军为何能冲出重围绝处逢生?这支队伍又如何能够越战越强,释放出无限伟力最终夺取胜利?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蕴藏在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细节中,在一次次浴血奋战的顽强拼搏中。翻阅泛黄的史料发现,这支队伍如巨龙般驾驭时代之风雨,以百年国耻为熔点,以南昌起义枪声为号令,以井冈巨石作铁钻,以古田风雷作锤声,一朝腾越与黄河齐鸣,锻造成顽强的脊骨,历练出腾飞的从容。

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是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空前危机、抗日救国成为中华民族最现实最紧迫任务的情况下发生的,将中国革命引到胜利发展前进的崭新道路上,其特有的伟力不但极大推动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而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惊涛裂岸,浊浪排空,大渡桥横铁索寒。“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长征途中担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开国大将杨成武于1980年所作的一首诗,记录了他与战友们在泸定桥的长征记忆。

在这样的生命纪录下,历史,就从泸定桥13根晃悠悠的铁索上渡过去了。半个世纪后,一位叫谢伟思的美国军官,在泸定桥边慨然长叹:“在近50年之前克服种种艰难而夺取这座桥的伟大红军战士面前,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军队伍从20万人锐减至5万人,是将士们用生命热血谱就的悲壮史诗,矗立起为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前赴后继、慷慨赴死的永恒雕像。

美国人威廉·莫尔伍德形象地指出,“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其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举世无双的奇迹说起。”

1938年,30岁的索尔兹伯里首次在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读到长征,立即就被红军那段传奇般的征途深深吸引。他认为,“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万山朝宗,万川归海,挽住云河洗天青。无论走得多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从长征中走来的红军队伍,极其珍视血火间铸就的军民情。

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时就饱含深情所作一首七律诗《军民情》:“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

当红军告别中央苏区时,一位老大爷把一双双结实的布鞋塞给红军,深情地说:“孩子,这鞋穿到红军的脚上,就成‘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

征程迢迢鞋为尺,这等无畏与豪迈,镌刻在红军走过的土地上。万里长征路,红军走到哪里,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就宣传到哪里。长征路上,严明的纪律始终是不变的坚守。

照耀25000里长征路上的篝火,已成为燃烧在官兵心中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化作血骨熬汤为理想的坚定意志,迎难而上,坚韧顽强。

如今,蕴藏在灵魂精神里的密码,已转化成强军路上的制胜基因。

用如磐信念支撑强军梦,重整行装再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引领人民军队开启了强军兴军的新的伟大征程。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我革命,为了设计和塑造军队未来,对军队组织形态、指挥方式、管理模式等“上层建筑”,进行一次全方位、立体式的重塑。习近平着眼实现强军梦,紧紧围绕强国强军运筹全局、谋篇布局,确立了强军兴军新的时代坐标。

80年前,革命先辈在泸定桥畔用13根铁链凌厉飞翔,作为种子生长出光芒和力量;80年后,在强军目标的引领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接过先辈旗帜,传承长征精神,在强军兴军的新长征路上继续前进。

中国共产党铁肩担大局

雄关漫道信念如磐:刺破青天锷未残

斯诺在《西行漫记》里说,中国共产党“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长征就是这样一条磨砺之路,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九死一生的长征洗礼,从稚嫩的幼年时代迈向成熟。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被迫踏上长征的路途。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逡巡在迷雾笼罩的悬崖峭壁之上,在生死边缘徘徊。

初踏征途,迷茫无助之时靠何指引方向?看着远在天边的指路标,中共在探索前行的尝试中遍体鳞伤。环顾四周,饿虎群狼环饲之中如何突围?敌人各路部队围追堵截,红军在找寻道路的突围中损失惨重。

谁来拯救这个年轻的政党,谁来保护这中华崛起的星星之火?毛泽东在回答“谁使长征胜利”的问题时曾回答说:“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经历一次伟大的转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从此认识到了要根据实际情况依靠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一旦中国共产党发现了自我的价值,思想自觉产生,那未来将不可限量。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长征的胜利是党的领导的胜利,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首要条件。一路从危机中走来,历史转折的经验再次证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解决遇到的问题。

长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涅槃重生,荆棘遍布的长征路磨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锤炼了一批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员。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回到长征途中那奋勇厮杀的战场。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长征路上,面对数倍甚至十倍于自己的敌人,红军靠什么突出重围?以共产党员为代表的红军靠的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不怕困难,为了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信念。

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安身立命之本。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张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着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在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中,卢进勇从那位倒在草地上的同志腋下取出七根火柴,点燃的是理想与信念。正是靠着心中这簇“不息的火焰”,靠着对党的绝对忠诚,红军将士才能够穿越漫漫黑夜、征服千难万险,才能战胜顽敌强敌、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

充满荆棘的长征路留下宝贵的财富,不仅磨砺了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和强大的精神,也从组织上锤炼了党的队伍,形成了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党性精神。

理想信念是长征之魂,也是当今时代的初心之源头、精神之钙。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只有坚持理想信念,才能在政治上经得起考验,在作风上抵得住诱惑,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

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依然面临着挑战;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各方面持续发展都面临着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共产党人要传承红色基因,怀揣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坚定的信仰书写在复兴之路上。

中华民族长征精神屹立世界

披荆斩棘震古烁今:而今迈步从头越

80年过去,长征依旧是永远不可遗忘的一段峥嵘岁月,是恢弘史诗般的荣耀,是我们获取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的重要历史记忆。长征精神在感染每一个中国人的同时,也震撼着世界各族人民,它铸造了人类精神史上永垂不朽的丰碑。

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胜利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英雄伟力。

在反法西斯斗争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刻,西班牙的年轻战士读到长征相关事迹后说:“中国红军奋斗的故事,激起了我们国民的巨大热情,我们从长征中学习到了坚定的信念、英勇的精神。今天,我们也要以中国人民为榜样,甘愿播洒热血,为保卫我们国家的领土完整、国家独立、捍卫自由和国际和平而努力奋斗。”

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巴耶塔也曾表示,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是激励意大利人民反法西斯抵抗意志的重要精神源泉。

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但把中国革命带出了危险的境地,引向了光明前途,而且还激励了全世界各国人民为人类进步事业而进行不懈努力的信心和力量。他们从中不断汲取精神养料,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首次把党的事业比喻为“万里长征”,中国革命只是其序幕,革命以后的建设事业更是其宏大继续。

弘扬长征精神要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定力。当今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中流击水的畅快与乱云飞渡的风险并存。习近平多次强调“大国政贵有恒”,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伟大的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奋进。愈是民族的,就愈具有世界性。长征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一次信念和意志的伟大远征。

当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满怀好奇地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陕甘宁边区采访时,倾听到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的长征事迹,感动不已。他将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一些外国人先是抱着好奇甚至怀疑的态度来看待长征这一事件,但在对长征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思索后,他们都成为了长征的赞颂者和崇拜者。他们认为,长征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精神,更是全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

向世界传承长征精神,续写新一代全新的奇迹。

80年来,已有许多对长征感兴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沿着当年的红军长征之路,重走了长征路,进行了实地考察,以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并经历了红军长征这一段辉煌的历程,思考着长征精神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走到大渡河渡口的悬崖边时,被深深地震撼,并赞叹道:“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长征的胜利,在人类精神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写出了令世界惊叹不已的红色篇章。

长征这一精神的源流,依然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回望长征初心,依然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习近平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的长征路,我们斗志昂扬,精神饱满,信心满满。

长征胜利80年,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息。中华民族这条巨龙,秉天地之正气,凝民族之精魂,在红五星的照耀下,长征精神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责编:白宇、曾伟)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

手机人民网

热点推荐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热点排行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