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受骗大学生平均损失4200元 每年上百大学生被骗

2016 年 9 月 1 日3620

  开学季来了 诈骗案件频发的深层原因到底是啥?

  近期,已考上南京邮电大学的山东女生徐玉玉,因被诈骗电话骗走学费9900元郁结于心最终离世的事件,引起各方对大学生遭受诈骗侵犯案件的关注。在昆明,在省内高校聚集的呈贡大学城,这类案件是怎样一个态势?相关部门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预警宣传的?此类案件频发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每年上百大学生被骗

  呈贡大学城,云南多所高校所在地。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数量超过12万人。据呈贡警方介绍,从2010年起,每年都有上百名在校大学生遭遇到诈骗侵害,特别是开学之际,大量学生的返校、新同学入学,此时也是诈骗案件高峰期。

  来自呈贡警方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一起大学生遭遇诈骗侵害案件,大学生的损失金额为4200元,这几乎等于一个普通本科生一学年的学费。相较于2012年的平均案件损失金额2500元,这个数字有了一定的增长。吴家营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吴辉说,另外一个数据则呈现出良好态势,通过6年各种途径、手段的宣传预警之后,该派出所的诈骗类警情同比下降了10.6%。

  在过去的6年多时间里,呈贡警方每一次做防诈骗宣传时都会跟学生一再强调:“凡是最后找你要钱的都是骗子,网络购物切勿线下交易,不要在非银行网页里输入银行卡号及支付密码。”然而还是有学生在被骗。

  “之前我们接警,某高校的一个男生说,他拔了宿舍的网线,就为了不让舍友给骗子打钱,但他拉不住舍友,请我们出面帮忙。”吴辉介绍,“骗子就告诉那个男同学,他中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只要把税费打过去就能得到。通过几年的工作我们发现,这些孩子之所以这么容易被骗,跟他们之前的生活环境相关。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们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于社会根本没有了解,特别是关于公职机构的办事流程。而且就外部环境而言,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多种多样,骗子得手这些个人信息后,骗术越发‘精准化’,很多学生很容易就会上钩。”此外,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急着想要通过“发财”来向家长证明自己,高校学生,特别大学新生还易遭受网上求职诈骗、“学长”代缴费诈骗、网络贷款诈骗、中奖诈骗等骗术。

  光对大学生进行反诈骗宣传,已然不够。事实上,提高学生的全方位安全意识,或许应该前置到初高中甚至小学阶段。

  宣传预警已做到极致

  “这就像是个坑,无论我们再怎么宣传,也还是会有涉世未深的学生经不住往里面跳,拉都拉不住。”吴辉无奈地表示。

  这个紧邻云南师范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的派出所,每年都要处理百余件大学生遭遇诈骗侵害案件。为防止辖区内5所高校的学生遭受诈骗侵害,6年多时间里,这个派出所用尽了各种宣传预警手段。

  “食堂、教室、图书馆,只要学生聚集的地方我们都贴了‘小广告’,上面印有社区民警QQ、个人联系电话、派出所报警电话、保卫处电话及当前流行的诈骗方式及提示。每一年我们都会定期组织5所高校105个学院126000多名学生、学生干部、学生代表开展至少15场专题防诈骗知识讲座,并联系学校将防诈骗课程加入到每年新生开学教育中,由派出所民警结合辖区高校学生自身发生的案件,将案例图文并茂、生动具体地呈现在师生的面前。”吴家营派出所副所长彭尊茂介绍。

  作为一名驻校民警,吴辉每天都会到昆明理工大。“我们建立了QQ群、微信群,跟学校的保卫处积极地配合、协作,但凡学校或是大学城其他学校发生了诈骗案,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在群内进行通报、警示,然后由群内的班干部、学生会成员转发到班级群里,达到预警的效果。”

  呈贡警方甚至还组织了一支女子法治宣传队,在开学季的时候到呈贡各所高校进行“巡演”,巡演的内容就是由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真实例子改编而来。“为了让大学生能更容易接受防诈骗知识,我们会改编影视作品里的经典桥段,通过影视人物的口来介绍防诈骗知识。”呈贡分局朱乐鸥警官介绍,眼下,呈贡警方还正在与昆明理工大合拍一部关于大学生防诈骗的微电影,旨在以一种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来提高防诈骗能力。

  对于那些遭遇电信诈骗的大学生,呈贡警方还采取了一些人性化手段,“事实上,在做笔录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开导那些受骗学生,让他们心理压力小一点。”在彭尊茂看来,这样的开解对于这些受害的大学生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干预举措。

  分析

  电信诈骗案侦破

  真正的难点在这里

  1

  基层单位力量有限

  今年初,公安部与人民银行联动,启动止付系统。“以往我们接收到报警人电话后,到银行要求冻结账户,最快也需要三天时间才能冻结,但三天之后,被害人的钱早就被取走。但止付系统启用之后,我们只需通过内部网络,在受害人报警之后,就能迅速冻结对方账户,然后进行证据收集、侦查,查实情况后,被害人这笔款项就能从冻结账户中返还。”吴辉介绍,吴家营派出所已经成功止付35起诈骗案件,冻结诈骗金额20余万元。但这20余万元,仅仅占到吴家营派出所今年大学生诈骗侵害案件涉案金额的15%左右。其原因是,只有在“卡对卡”转账的情况下,这个止付系统才能够启动。微信转账、支付宝转账、电子银行转账都是无法冻结的。

  “现在的电信诈骗案件,很多都是跨省甚至跨境作案,作为基层单位,派出所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侦破。”业内人士透露,除非从端口位置进行截堵,也就是通过信息手段加强网络监管,出口方面则是与银行对接的止付系统,但这些都涉及到顶层设计问题。作为基层单位,派出所能做的只是不断加大预警宣传。

  2

  个人信息泄露严重

  在大学生遭受电信诈骗案件的背后,更为引人关注的问题是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在记者昨日下午于南屏街的随机采访中,40位受访者中的8成表示,自己曾收到过各类诈骗短信和电话。市民赵容介绍:“我3月份买了车,然后就一直有各种办理抵押贷款、小额贷款的短信或电话,很烦,有时候半夜三更还发短信。”市民张泽雅则对越发精准的骗术感到心慌。“我一天最多的时候会收到3-4条诈骗短信,都是那种说有照片存在网络相册里的,你中奖了请回电,你家人受伤了请往某某账号里打多少钱的。我还接过很多骗子电话,有那种领导让我上办公室的,反正千奇百怪,但最后都逃不了要让我打钱过去。”对于个人信息的泄露以及安全性,警方也提醒,除非必要,否则不要留下身份证、银行卡号等重要身份信息。

  3

  银行虚假账号拦路

  此外,虚假信息也为警方破案加大了难度。“很多学生报案后,都提供了QQ号、骗子手机号、骗子的银行账户,认为自己掌握了关键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有可能都是虚假的。有时候我们查到最后,发现注册银行卡的身份证是一张已经申报遗失很久的身份证。我们根本连一个抓点都没有。”吴辉说。

  有关专家也表示,实际上,在信息社会个人信息的泄露是不可避免的,虚拟电话除了敲诈外,也不是金融诈骗的充分条件。这里,只有银行转账才是电信诈骗得逞的必经手段。因此,银行“假账户”就是电信诈骗得以实施的隐匿元凶。未来,只有把住“银行账户实名”的关口,就能扼住电信诈骗猖獗的咽喉。未来,只要通过虚假账户实施的金融诈骗,涉事银行除了要对被盗资金负有追查和“买单”责任外,相关责任人也要分担开设虚假账户造成的损失。由此,即可从源头上确保银行账户的真实性与可溯性,从而彻底斩断电信诈骗借转账而销声匿迹的犯罪通道。

  记者李双双报道

  短评

  电信诈骗

  铲除“毒瘤”

  须动大手术

  一孔

  如果不是山东女生徐玉玉的死,也许电信诈骗这一“毒瘤”,还不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电信诈骗横行已久,在昆明呈贡大学城,平均每年有上百起针对大学生的诈骗案件。从全国来看,数据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背后,人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被骗者。这不,北京媒体昨天报道,一名清华大学老师遭电信诈骗1760万元。

  以中小学生为例,由于利益驱使,不法分子大肆非法倒卖学生信息。媒体报道,倒卖生源数据的漏洞长期存在,“新鲜出炉”、“没有卖过”的一手学生数据,售价约1-2元/条,大量采购还有优惠。而二手数据,基本低于1毛。

  与学生相比,有经济实力的成人信息会更值钱一些。在数据黑链中,电商、银行、股市、车辆交易等数据应有尽有。这就是你经常接到各种推销电话或信息的原因。

  因为买卖的“黑洞”,在骗子眼里,公民几乎就是“裸奔者”,形同透明。信息安全,迫在眉睫。

  目前的诈骗电话多为“171”开头号码和170、171等虚拟号段。保护公民信息安全,利器当然是法律,但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现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过于宽泛、模糊。现在电信诈骗利用网络作案较多,当前必须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对有关“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应加大追责力度。最终,还是要出台专门的法律,织密法网,让不法分子难有漏洞可钻。

  当然,法律只是一个方面。要铲除电信诈骗的“毒瘤”,还需堵住另一个“黑洞”,即通信行业切实有效的监管。

  其实,监管部门一直是手握大棍的,只是很多时候,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打下”,不疼不痒,才导致各种措施落实不到位,比如,喊了几年的电话用户实名制,至今仍没有完全落实。由于多个监管环节失守,巨大的漏洞让各路诈骗分子为所欲为。

  根治电信诈骗“毒瘤”,是个“大手术”,需要精准动刀,铲除黑色产业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个人的防范,仅仅是“辅助治疗”手段,“遵医嘱”即可。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