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的两个秘密 看他如何把万达做成业界第一
8月25日,第十届万达商业年会正式开幕。中国商业地产界最大的品牌招商与展示大会,如期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中国首富王健林的亮相成为大会的高潮,他照例在大会当天抵达现场,并在随后的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把海外消费拉回国”的演讲,他试图向外界展示的,正是万达下一个十年的目标与野心。
飞凡的使命
一项成立仅两年的线上业务,取代过去十年的线下招商与品牌展示成为大会主角,如此重视,万达的目的不言而喻。
界面新闻记者现场看到,飞凡的展台包括了飞凡全球招商平台、智能项目、快钱、万达金融以及征信等业务。万达再一次把他的转型排头兵,送上了舞台中央。
在王健林的演讲中,价格、安全与服务是海外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其中价格与安全,关乎顶层设计及监督。而服务则是眼下国内商业唯一能做的事,在传统商业遭遇寒潮的背景下,坐拥上百座万达广场的王健林首要面对正是服务与体验的升级,这也是包括大悦城在内的不少商业开发商都在苦思的问题。
改善服务与体验,正是飞凡的使命。在本届万达商业年会上,万达向外界首次展示了关于飞凡的“完全体”构想,它同时兼具了实体商业服务,线上招商平台、线上消费服务等功能,并将其串联到以飞凡通为载体的数字通行证上。
简言之,通过万达海量的企业资源和消费大数据,这个一体化的数字通行证可以同时服务于消费者、商家,满足他们支付、理财等消费金融业务,以及招商合作等企业业务需求,并为传统商场提供智能化管理方案。
此外,与飞凡同台展示的还有万达金融、小额贷款、网络征信等万达另一大转型方向——金融。通过类似全球招商平台这样的端口掌握数据之后,与金融及自身实体商业的对接,也是万达极为看重的。
据万达方面的资料显示,2016年万达计划开业的万达广场为55家,2017年仍有53家,在王健林宣布向轻资产转型之后,未来更多的商业将会采用合作的方式开发。对飞凡和金融来说,这也意味更肥沃的土壤。
一位熟悉万达的人士认为,万达从今年开始大力推广飞凡的原因在于王健林确实看到了实体商业的窘境。王健林并不相信线上最终会取代线下,但纳入线上服务来改善用户体验,确实是实体商业的出路。这似乎也能解释今年万达把成立已久的万达百货从半年报里剔除,并大力宣传飞凡的原因。
不过,要实现这一切,飞凡目前的情况还不容乐观。尽管宣称“飞凡今年上半年册活跃会员4461万,与其合作的商业项目上半年总客流量高达40.83亿人次。预计到2016年底,飞凡公司的线下客流量将超过百亿”。但过去两年的频繁换帅,外加腾百万散伙,这项被人们看作万达转型重要标志的业务依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不过,上述人士也称,“腾百万”此前散伙的原因,可能是出于三者理念不合。经营商业地产多年的王健林并不希望只搭建一个电商平台,来取代自己的传统业务。
文旅的契机
当谈到如何拉回海外消费时,王健林称,海外消费想限制是不可能的。但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其中一部分消费拉回国内,不要让它再持续高速外移。他举了一个例子,2015年仅海外旅游和购房的消费就高达2.5万亿元人民币,哪怕将其中1/3拉回来,就可能会给国内GDP增加1个百分点。
他看到了商机
“2020年,万达旅业旅游到访人次要达到2亿人次,年收入超过1000亿元,超越迪士尼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旅游企业。”2015年7月,王健林第一次提出要“超越”迪士尼。此后,他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这个目标。
挑战迪士尼的口号背后,是万达希望通过文化旅游来实现品牌全球化的野心。
尽管外界对万达城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王健林似乎依然看准了这条路。这一套思路同样在旅游项目上复制,万达计划今年底之前在中国境外开张“两三个”万达旅游城休闲度假地,每处投资“介于200亿元人民币到300亿元人民币”。万达同时还在伦敦附近觅址建设万达旅游城,但尚未给出时间表。此外,万达此前已与法国Immochan合作,计划在巴黎郊外开发一个30亿欧元(约合224亿元人民币)的休闲项目。
最新的消息显示,万达第13个超大型文旅项目济南万达城已经完成协议签订,万达将总计投资630亿在济南历城区新建一处占地290公顷的文化体育旅游城。
如此兴师动众,实际上是看准了中国旅游消费升级的巨大潜力,以及新中产阶级日益旺盛的高端消费需求。与迪士尼类似单店的模式不同,万达的规模化战术可能更符合中国国情。2016年上半年万达旅游控股公司上半年收入60.3亿,完成上半年计划的106.8%,同比增长32.6%。
对于万达来说,上一个十年的快速增长已经奠定了基础,在国家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王健林需要为这条大船寻找下一个十年的风口。在拉回海外消费这个宏观话题之下隐藏的,实际上是首富的野心。
那么首富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野心和信心呢?当然是这么多年打拼出来的生意经。
低估值对不起股东和投资者,一定要私有化
确实对很多国际市场的人包括国内资本市场的人都不太理解,万达上市历经坎坷,好不容易准备上了,国内有资本市场叫暂停,暂停好几年,这就没有机会,所以想方设法去了港股上市。上市以后仅仅一年半又私有化退市,一定要付出比上市更高的成本,为什么?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最核心原因是两点:
第一,我们觉得价值被严重低估。万达商业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公司,注意看财报,去年净利润构成当中35%来自于固定租金业务,就是来自于租赁业务,已经有1/3。再往前年看是30%,那就意味着每年增长5.2%,今年至少超过4成的净利润超过租金行业,不能用简单的房地产公司估值,我们香港股指只有不到5倍,市值还低于净资产,所以这种低估值让我们无法忍受。
我做了很多的行业,有多少次投资,很多朋友跟着我一起投资,每一单赚着很开心,唯一这一单,跟着我的朋友亏钱了。这是很重要一点,不能对不起我的朋友和股东。所以我们一定要私有化。
第二点,就是这一次私有化创造了一个全球新的模式。所有的私有化都是由大股东发起,而且大股东收购,但是这一次大股东没有拿一分钱,这次私有化我们不参加。所有私有化的钱,我不借钱,我也不负债,首先协议签得很清楚,不为这些投资者担保,你们看好,自己进来,我们不承担任何费用。
因为我本身在公司里的股份占六成,集团+个人已经超过绝对多数,再私有化,个人在公司里占比太高了,不符合我们今后一贯的战略。
玩资本的原则:负债只是过桥,借力打力
首先这句话是开玩笑的话,因为在哈佛演讲,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开玩笑说有钱,我后来回答核心竞争力是几条几条,关注这个,要讲有钱,怎么比得上国有企业呢?但是发现一个问题,海外有一些投行认为,万达不断地并重,产生极重的财务负担。其实错了,认真看一下,所有并购一个特点,并购完了以后,一到两年之内,资本化,资本化之后,并购的钱都会拿回来,不会一个劲负债,扩张自己的业务,这是不可以。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并购的美国的传奇。并购完以后,国有资本市场私募了,所有成本拿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