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IP?——三问网络文学版权影视化热潮

2016 年 8 月 21 日2220

  电影《盗墓笔记》票房突破9亿元,《诛仙·青云志》《九州·天空城》“争霸”电视荧屏,《老九门》网络播放超50亿次,“致青春”系列、《微微一笑很倾城》《鬼吹灯》等拆分成若干版权轮番登场……

  今年暑期档众多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扎堆”面市,但口碑评价两极分化,“不买账”的观众也是大有人在。过度消耗下的网络文学版权(英语简称:IP)是否存在行业泡沫?“IP热”背后,亟待几分冷思考。

  买买买!IP影视作品溢价“逆天”了?

  “网络文学界排名前100名,乃至200名的IP,预计不到一年就会被买空。”一年前,国内大型网络文学平台——阅文集团的高层人士在行业论坛上抛出的预测分析,在2016年被基本验证。

  经历了前两年的试水筹备期,一批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于今年集中登上电影银幕和电视屏幕,在网络电视剧生产领域,IP改编更是独占鳌头,成为腾讯、爱奇艺、优酷土豆、乐视等平台争抢的香饽饽。一些文学网站表示,已经到了“无优质IP可卖的地步”。

  从数据看,参与此类影视作品拍摄的演员片酬高企,有的已是天价,最典型的是网络小说《后宫·如懿传》进入影视改编环节后,主角片酬和整体剧价,都已进入“亿元俱乐部”。

  “网络文学IP采购,一律‘买买买’,是一种投机心态。”从事科幻题材版权贸易的乔先生告诉记者,作为小众的文学类型,科幻在版权市场上一直处于弱势,但仅去年一年,已知的交易项目都“以亿计算”,砸钱“买买买”的各大基金和风投,瞬间将版权溢价推高到几何倍数,严格意义上说,一些报价与作品真正的价值距离很大。

  一哄而上:IP改编难道只配“烧快餐”?

  与业内疯狂的购买热情、高企的产品价格相对应的是,短周期、大批量、但质量相对一般的改编影视作品已充斥市场。这令网络文学的原著“粉丝”和一些新观众都感到焦虑。往往是一部剧收获网上弹幕数万条,大部分矛头指向了“快餐式”的改编创作。

  在近期举办的多场行业座谈会上,编剧汪海林、文艺评论人李星文等相继指出,“炒IP,赚快钱”现象已引起业内警醒,投资者和制片方正在放缓采购节奏和生产周期,有的项目索性叫停。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