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安全面临三大潜在威胁

2015 年 12 月 29 日2100

【中国产业安全面临三大潜在威胁】在科技创新爆炸和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今天,以新能源、新材料、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农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代表的产业变革热点频现,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如果不能从宏观层面统筹产业结构,积极利用金融手段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其结果是轻则影响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重则可能产生严重的产业安全问题,使国家经济陷入被动的局面。

  在科技创新爆炸和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今天,以新能源、新材料、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农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代表的产业变革热点频现,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如果不能从宏观层面统筹产业结构,积极利用金融手段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其结果是轻则影响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重则可能产生严重的产业安全问题,使国家经济陷入被动的局面。

  日前,在盘古智库举办的《金融与国家安全》读书会上,多位与会专家都谈到了发生在今年6、7月份的那场股灾,都认为值得认真反思。本报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金融与国家安全》一书的主要作者、工银国际证券执行董事兼研究部联席主管程实博士,他向本报记者分析了当前金融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金融稳定面临五大威胁

  2015年6月以来,股市暴跌凸显了中国金融稳定方面隐患重重,通过这轮股市的巨幅震荡和政府的应变能力可知,中国在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金融与国家安全》一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业界11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共同撰写,作者认为,这次股灾最终导致A股市场蒸发逾20万亿元,充分暴露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敲响了中国金融稳定乃至金融危机的警钟。

  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应强化底线思维,积极防御,切实保障金融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当前,人民币正加速国际化,金融强国的中国梦正在一步步地推进。程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强国必须有强币,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国际上树立人民币的良好信誉,促进金融企业走出去。在国内,则需要加快金融领域改革,特别是要真正做强微观市场。

  中国金融稳定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一是金融改革推进过程中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二是金融市场全球化和金融风险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产生较大影响;三是综合监管效能不足;四是“银行影子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五是金融软实力不足。

  产业安全三大潜在威胁

  该书指出,纵观全球的经济发展史,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必定引起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新排序,那些未能紧跟变化的国家,就会丧失既有的产业优势,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附庸。

  后金融危机时代,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提出的“再工业化”,其实质都是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为本国经济在下一轮竞争中占取先机。进一步来看,产业大变革时代中国面临的产业安全潜在威胁包括:

  第一,经济发展模式亟待改进,产业结构尚待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模式过于粗放是当前我国产业安全的一项重要隐患。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同时,产业机构不合理也是我国产业安全的另一项隐患,主要体现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服务业比重偏低、资源利用率低、创新氛围不理想、制造业效能偏低、“山寨”产品质量差和高附加值品牌缺乏等方面。

  第二,缺乏处于全球价值链引领位置的产业。尽管近年来我国已经在金融、机械制造、通信、电子、航天和能源等行业中,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优秀企业,但是与庞大的国内产业基数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这些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还远远不够,还未形成由各类大、中、小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缺乏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品和品牌,也尚未积累出领先全球和能够支撑产业长远发展的核心技术。

  第三,核心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尽管我国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在数量、结构和质量方面存在差距。

  维护中国产业安全对策

  面对潜在的产业安全威胁,程实等研究人员提出,唯有以“积极防御”的方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基于当前的后发优势地位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提高国内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切实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

  具体来说:一是要以国家安全的视角重视新时期的产业安全问题;二是要积极利用金融手段,在全球视野下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三是要发挥信贷和资本市场的力量,助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程实等人建议,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战略、自贸区资本市场国际板和亚投行等机遇,加快国内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采取财政贴息和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大对传统行业的淘汰力度,减少结构性产能过剩,同时鼓励企业采用金融租赁的方式,加快引进大型制造设备,快速形成高难度工业品的生产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持、信贷政策倾斜和环境交易等措施,促进绿色能源发展;控制信贷投放,制定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增强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鼓励企业在实施国际并购的过程中注重对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的吸纳,引导企业在“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由原来的“融资源”、“融规模”转变为“融技术”、“融质量”,通过金融手段增强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让中资企业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

  程实和他们的研究团队特别强调,培养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实施产业结构挑战性和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推动力量,应该充分发挥金融的融通功能,促进全社会形成公平透明的创新环境,让企业成为全社会创新的主力军。

(责任编辑:DF099)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