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城北回龙观交易市场月底全部清退

2015 年 12 月 25 日1,4770

原标题:回龙观交易市场月底全部清退

  京北回龙观商品批发市场西南片已经拆迁结束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本报讯(记者 郑林)京北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昌平城北回龙观商品交易市场整治清退工作已接近尾声。回龙观镇负责人近日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目前市场的整治清退工作已经完成94.5%,预计将在月底完成全部商户清退工作,明年3月完成市场的整体拆除。

  回龙观市场明年3月完成整体拆除

  城北回龙观商品交易市场是昌平区疏解的核心区域之一。这座2003年6月投入运营的市场,是京北主体量最大、交易额最高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辐射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多个地区。各类商品日交易5500余吨,日交易额4500余万元,年交易额超200亿元。

  然而,随着城北市场的发展,受产业层级、区域位置等各种因素制约,市场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市场内及周边的人流、车流量巨大,拥挤不堪;各种商户宿舍、出租房屋无序滋长,导致流动人口大量聚集,环境脏乱差的情况突出,消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隐患较大。

  如今,情况发生改变。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市场西南侧的建筑设施已经拆除,只剩下一堆堆的碎石瓦砾,难觅人迹。仅一路之隔的花鸟鱼虫市场,虽然还未拆迁,大部分商户也已退出。回龙观镇镇长雷涛介绍,现在拆迁完毕的已有4万平方米,累计腾退商户摊位数7775个,占总数的94.5%;“预计月底前完成全部商户清退工作,明年3月31日前完成市场整体拆除,实现场清地平”。

  据了解,为了做好对城北市场原有辐射区域的保障和清退商户的安置工作,昌平区政府主动与河北张家口市进行沟通联系,为商户发展争取条件,做好工作进展情况沟通和对接工作,实现粮油、淡水鱼、海鲜等批发商品功能北移。

  昌平累计压减流动人口约9.9万人

  据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年来,昌平区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近600万平方米,相当于84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压减流动人口累计约9.9万人。

  在此之前,昌平是全市唯一的外来人口倒挂区。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回龙观、沙河、北七家和东小口等地区,形成了一大批人口倒挂村和社区,其中倒挂比例超过5比1的就有50多个。

  位于昌平区东南部的东小口镇,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前些年受建设奥运村(原朝阳区洼里乡)以及朝阳区大屯地区等地拆迁的影响,大量旧货市场向北转移,进入了东小口镇。

  伴随旧货市场而来的是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据副镇长张传成介绍,该镇总人口数为12万人左右,其中拥有本地户籍的只有2万余人,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比例高达5比1。外来人口多到什么程度?张传成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时河北某地一个村委会选举,村委会班子带着公章从家乡赶到这里让村民选村委会主任,“基本上一个村子都在这里了”。

  张传成介绍,仅对东小口镇域内28处大型旧货市场的整治,就可以腾出700多亩土地用于绿化建设,疏解流动人口2.8万人。张传成告诉北青报记者,东小口镇计划梳理6万人左右。

  在东小口镇贺村中东路的一侧,本地村民的回迁楼已经完工,等待入住。与之相映衬的是另一侧低矮的违章建筑,这也是即将清理的对象,年底前将会全部拆除。

  “煤老板”转型高新技术产业

  在昌平区,“三高”企业外迁的案例比比皆是。北京朗坤防水卷材有限公司就是主动退出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主要生产防水卷材产品,年销售额超过8000万元,但该行业生产工艺污染严重,不符合昌平的产业发展定位。2014年,公司主动迁往河北廊坊。北汽福田、三一重工等大项目也确保不再扩大生产制造的规模。

  曾经在昌平做煤炭运输生意的王树贵,如今已是北京市赤昌科技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因煤炭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与昌平发展“高精尖”产业定位不符,2013年,昌平区将所有储煤场清退完毕。王树贵搭载昌平转型的列车,将目标锁定在了电子生产与研发这一高科技行业,与北大、清华合作,研发生产节能性较强的空调零件。他的煤场,变成了历史。

  今年11月,在昌平区回龙观镇,全国首家“双创”社区落成,建成了2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空间,腾讯众创空间等重大项目相继入驻。下一步,昌平区还将培育未来科技城、天通苑、北七家、昌平新城等一批创业社群,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