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食用油”未必安全,急性中毒危害大

2015 年 5 月 24 日2270

近日,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兩地市場所出售的部分散裝花生油存在黃曲霉毒素超標情況被曝光。黃曲霉毒素是什麼?毒性怎樣?國家食藥總局特別邀請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黃曲霉毒素的污染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黃曲霉毒素最早被發現於1960年,目前已分離鑒定出12種以上。黃曲霉毒素的熱穩定性非常好,常規烹調和加熱法不易分解。

世界范圍內黃曲霉毒素的污染相當廣泛,包括谷物、堅果和籽類以及牛乳等,尤以玉米、花生被污染的程度最嚴重。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在田間未收獲前被黃曲霉等產毒菌浸染,在適宜的氣溫和濕度等條件下繁殖並產毒,或未經充分干燥,在儲藏期間產生大量毒素。食用油也存在容易受黃曲霉毒素污染的問題,但通過原料篩選、鹼煉、吸附等控制手段可以使成品油中黃曲霉毒素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世界范圍內曾報道數起人類的黃曲霉毒素急性中毒。攝入量決定黃曲霉毒素是否引起急性中毒。黃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狀一般為一過性發燒、嘔吐、厭食、黃疸、腹水、下肢浮腫等肝中毒症狀,嚴重者出現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死亡。

根據我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標准規定,黃曲霉毒素的含量如果在安全限量范圍之內,並不會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風險。

近年來,“純天然”和“原生態”成為部分消費者的追求,除了購買“土榨油”外,也有使用家用榨油機自制油的方式。對於這兩種榨油方式,專家認為存在較大安全隱患。除了原料品質是否過關的問題,“土榨油”或自榨油還存在下列問題:未經過精煉加工,雜質多,易氧化變質﹔榨油設備不易徹底清洗干淨,殘留的油漬及谷物殘渣在氧化后會產生霉變,食品安全隱患很大﹔此外,資源利用率低,會造成很大浪費。

為降低黃曲霉素污染帶來的風險,專家建議:

第一,科研人員應加大“從田間管理到加工過程”對黃曲霉毒素污染及控制手段的研究力度,為保証食品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科技支撐。  第二,以玉米、花生等為主要原料的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特別是“土榨油”生產作坊,應嚴格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和相關技術規范,積極採取有效措施,重視原料安全,嚴格把關每一個生產環節,確保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第三,媒體應注重全面、科學、客觀報道,採用相應領域權威專家的專業觀點,以正確解讀國家相關標准法規,引導消費者理性認識和理解黃曲霉毒素的危害,避免公眾過度恐慌。

第四,消費者應注意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注意產品的標簽、標識,做到在保質期內妥善儲藏。特別應注意通過正規可靠渠道購買食用油,不要片面迷信“純天然”和“原生態”制品。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