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的安全卫士 雪域高原的爱心大使
——记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杨晓东
杨晓东,男,中共党员,1971年10月出生,上海市儿童医院主任医师。2013年6月经组织的挑选,他作为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踏上了雪域高原,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在担任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期间,他始终把发展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放在首位,以自己的执着与爱心投入到卫生援藏工作中。特别是在这次“4?25”地震中,他充分发扬“老西藏”精神,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线,全力以赴参与应急救援,体现出当代援藏干部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积极作为。
临危受命,奔赴灾区一线救死扶伤
4月25日下午,尼泊尔及我国西藏定日县相继发生8.1级和5.9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杨晓东即被委派为全市医疗救援的两位前线总指挥之一,负责此次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吉隆县的医疗救援工作。接到命令后,他第一时间就带领医疗队赶赴吉隆,由于从日喀则市区往吉隆县城一路上雨雪交加,加之孔唐拉山口狂风暴雪,山顶大雾弥漫,严重影响前进速度,原本6个小时的路程走了8个小时,于26日凌晨2:09抵达吉隆县城。即便如此,医疗队还是全市最先抵达县城的一支救援力量。一到县医院,杨晓东顾不得休整,率领医疗队立即开展工作,并成功救治了一名从吉隆镇转来的重病人。
26日早上,医疗队一行9人,顾不上吃饭、休息,冒着风雪、塌方危险,又紧急赶赴重灾区——吉隆镇,在临时安置点为30多名灾民接诊巡诊、送医送药。当晚,杨晓东和医疗队在车里蜷缩了一晚,27日一早又全力投入工作,忙碌于救治、转运、巡诊三条线。由于吉隆早晚温差大、白天紫外线强烈,杨晓东的脸庞已晒脱了皮,在阳光照射下火辣辣的疼。27日上午,接到指挥部通知,吉隆镇的重灾区萨勒乡有多名重伤员包括1名婴儿,因道路阻断无法运送到镇里,杨晓东带领骨科专家又立即出发,踏上了这条令当地藏族驾驶员都头皮发麻的山路。一路泥泞不堪,山上滚石不断,路基随时有崩塌的危险。杨晓东和医疗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萨勒乡,将一个刚出生不久、有窒息危险的婴儿成功转运到后方安置点。原本医疗队还打算徒步到萨勒乡的一个边远村巡诊,但因塌方严重,只得后撤回吉隆镇,往返徒步达5公里。
27日下午,杨晓东在整合地方和部队医疗力量的基础上,在吉隆镇灾民安置点开辟了“临时医院”,并成立了医疗委员会,由其担任主任委员,确定临时诊疗规范,有序、安全开展诊疗行为。委员会安排医护人员24小时门诊值班,并组建了3支医疗小分队赴各村巡诊,每支小分队由医生、护士和疫控人员组成。28日上午,吉隆镇紧急接收了由直升机送来的来自尼泊尔我方水电工程人员两批地震伤员共11人。杨晓东带领医疗队骨科专家和部队卫生员为伤员实施了联合抢救,目前情况稳定。在吉隆的三个日日夜夜,杨晓东几乎没有合眼,短暂的打盹时间也只能在拥挤的帐篷里和衣而睡。有矿泉水先给老百姓喝,有方便面先给老百姓吃,自己忙于工作,个人事务根本无暇顾及,甚至连续三天都没有刷过牙、洗过脸了。
扎实工作,助力受援单位医疗水平上台阶
不仅在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中,自从他踏上西藏日喀则这片土地,来到援藏岗位,就成为了一名雪域高原的爱心大使。初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上级组织就将两项重要的工作交到他手上: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和信息化建设。面对人民医院基础差、底子薄的医疗工作现状,医院大部分的员工都对晋升三级医院信心不足,作为等级评审办公室的主任杨晓东并没有退缩,他带领小组成员深入基层科室,细致调研和评估,对照评审标准逐条梳理和整改,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一方面借助上海的优势医疗资源,组建专家医疗队赴西藏短期工作,指导地方医务人员,一方面选拔青年骨干分批赴上海培训,掌握先进的医疗技能。短短的4个月时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医院的文化气息浓了,门诊的就医流程优化了,藏汉英三语标识系统建立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医院的学科建设有了很大起色,员工们的信心足了。在他的努力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立起了自治区内流程最规范的新生儿病房,建立起了自治区首个“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中心”。科研学术方面,更是从无到有,在他的带领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获得了2项上海市科委课题,首次代表西藏自治区在中华医学会全国小儿心血管学术年会上做大会发言。2013年11月底,在国家卫计委专家组进行的三级乙等医院评审工作中,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一次性通过,成为自治区七地市中率先获得三级医院资格的地区级医院,得到了专家组和自治区卫生厅领导的一致肯定。
而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由于人民医院的一线员工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电脑基础差的问题,信息化的推进工作一直处于迟滞状态,门诊和住院部的医疗工作大部分仍靠手工操作。为尽快完成医院His系统的上线任务,他不顾高原气候的不适,带领信息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开展培训和现场调研工作,人民医院的每个医疗工作岗位都时时能看到他的身影。在他扎实和有效的统筹规划下,至2014年9月底,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顺利完成了门诊、医技科室和住院部各临床科室的His系统全上线。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医院同事都知道,杨院长是个为人热情、原则性强、责任心重的工作狂。
爱心援藏,在雪域高原播撒爱心
在定日县驻村工作多次的医疗巡诊中,他发现很多高海拔农牧区的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的情况,为帮助当地牧民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他筹划了“雪域天使到牧区”公益活动,一方面组织地区的医务工作者克服高原缺氧、道路难行的困难为农牧区的牧民送医送药、宣传健康知识,一方面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藏区的农牧民家庭送上营养品,有效的改善了驻村点母婴的营养不良情况,得到了自治区和日喀则地区领导的一致肯定,并因此而获得2014年度西藏自治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的荣誉。
受高原地区特殊地理和生活习惯的限制,西藏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大多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而落下终身残疾。为明确掌握此病的发病情况,2013年至2014年他多次带领专家医疗队顶风冒雪,深入定日、萨迦、拉孜、江孜等县的边远乡村为农牧民家庭的患儿进行筛查,发现了近200名急需救治的大龄先髋患儿。为帮助日喀则地区大量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儿童能及时得到医治,在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联络组、团市委、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他发起了“格桑花之爱——关爱藏区贫困藏族先髋患儿”的公益救助项目,分批安排这些患病儿童至上海进行免费的爱心手术。截止2014年底,共有31名大龄先髋儿童在上海接受了矫治手术,其中2名患儿的手术是由他自己资助完成。根据计划,2015年还将有50-60名患儿继续赴上海接受治疗。
党的干部心中就应永远装着群众
2014年10月的一天,一名藏族老爷爷来到他的办公室,还没等他起身,老爷爷已经扑通一声跪在了在他的面前,激动的眼泪汩汩流出,连声说“拉托契,拉托契”。原来老爷爷的3岁孙女因为一直走路不稳来到医院就医,经检查发现是一侧的髋关节先天性脱位,医生告诉他孩子若不及时手术很可能会终身残疾,可昂贵的手术费让他一筹莫展。在周围人的指点下,听说上海来的援藏干部可以帮助这类孩子进行手术,老爷爷连忙找到了他,当得知老人家的情况后,杨晓东当即为老爷爷的孙女联系赴上海手术的事宜,并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贴为老人的孙女和陪护人员购买了拉萨至上海的往返火车票。一个月后,当顺利完成矫治手术的孙女回到家中时,老人不要说有多开心了,所以这次是专门来到医院向救命恩人表示感谢的。看着老人一张淳朴的脸上满挂的感激之情,杨晓东连忙将老人扶起,并一再表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为略表心意,老人特地为他捎来了一篮家养的藏鸡蛋,为不影响藏族同胞的一份热情,杨晓东收下了这份特殊的“礼物”,但在第二天,他就带着政工科的同志来到甲措雄乡老人的家中进行慰问,临走前将一个装着500元钱的信封塞在了老人手里,并真情的对老人说:“我是一名党的干部,心中就应该永远装着群众,你们的家庭也不宽裕,心意我领了,这钱是给孩子买营养品的”。
在杨晓东不知疲倦的援藏工作中,无论多么繁忙,激昂的工作热情、饱满的工作精神从未消减过,他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带动着周围的人在雪域高原进行着爱心接力,成为藏民心目中的爱心大使。“既然来到西藏就要为当地的发展留下点什么,鞠躬尽瘁、不辱使命”,这是他为自己整个援藏工作立下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