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上书写稻米安全的论文

2015 年 4 月 11 日2420

  “今天,我们站上了南方稻米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主战场!”日前,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南方地区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行动启动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语气坚定。160余位专家、14个主要学科、9个研究团队、8个科研院所……汇聚当前我国农业相关学科主要优势力量,中国农科院此番联合多方攻坚,从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入手,以期用10年时间探索研究可复制、易推广的镉污染稻田防治技术。

  

  稻米重金属污染—一个“太复杂”的难题

  “稻米重金属污染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恐怕也是一个世纪难题。”长期站在治理稻米重金属污染一线的湖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刘宗林对此深有感慨,“土壤重金属污染并非中国独有,而每个国家的污染现状又都有自己的复杂情况。对于我国南方酸性土壤不容乐观的污染现状,治理瓶颈就在于科技能否创新。”

  “尽管研究多年,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稻米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和土壤与作物之间重金属的传输机制依然没有弄清楚。”项目负责人、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刘仲齐告诉记者,目前的研究表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别是南方地区稻米镉污染是由长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众多污染叠加形成的,污染范围广、面积大;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相比,这种污染不易发现,隐蔽性强,滞留时间长,具有累积性和治理难度大的特点。“到底哪方污染贡献大?到底污染物怎么传输?这些都必须依靠跨学科、跨领域、长时间的科研攻坚。”刘仲齐表示。

  基础理论不阐明,应用技术上也难有发展。刘仲齐介绍,从目前情况看,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的技术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物理手段、生物方法和农艺方法。这些方法有的经济成本高,如用新土换旧土的客土方法、施用重金属调理剂等;有的时间长,如超积累植物吸收重金属方法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时间。我国目前有了一些试点和进展,但主要停留在单项技术上,大部分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缺乏技术的集成配套,经济性不高、操作性不强、修复效率低,“尤其是在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尚未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可复制易推广、适合大规模农田治理的成熟综合技术措施”。

  防治思路—边生产、边治理、边修复

  “实际上,对于如何防治稻米重金属污染,科研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刘仲齐介绍,一种思路认为,应当把治理重点放在如何直接从土壤中将过量的重金属去除,以净化土地的形式来治理稻米重金属污染。但这需要被治理的土地长期休耕,农民转田转业。而第二种思路则是边生产、边治理、边修复,尽管土壤中暂时还存有重金属污染,但通过整个技术集成手段从各个环节加以治理控制,保证稻米的食品质量安全合格。“我们认为,第二种思路更加符合中国农业的现实情况。”

  刘仲齐介绍,本次项目团队集结了作物育种、肥料学、生态毒理学等14个学科的科研力量,计划从水稻播种、生长、收获到稻米加工所有环节一一入手,全方位进行重金属污染治理,最终保证生产出质量合格的南方稻米。

  研究内容包括镉污染特征与迁转规律、污染过程防控和末端治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瞄准基础理论突破,阐明镉污染的特征、来源及在土壤与水稻中迁转的规律,如镉在水稻根、茎叶、籽粒等不同部位的聚集规律与机制等;污染过程防控则从溯源开始,育种团队负责筛选出水稻镉低积累品种,再由耕作学团队等研究灌溉水镉消减等技术;末端治理主要研究镉在稻米中的富集部位和赋存形态,探索镉超标稻米的安全加工技术等。“最后协同创新,成果共享。”刘仲齐说。

  治理目标—保障南方地区稻米数量与质量安全

  “在治理目标上,我们要保障南方地区稻米数量与质量安全。”刘仲齐指出,“通过这次的大规模攻坚,我们既要有基础研究方面的理论突破,也要研制出能降低稻米安全风险的新产品、新品种。最后,更要"接地气",建立低成本、可复制、农民看得懂的南方镉污染稻田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在农村中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2013年,在农业部、财政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它以突破重大科技问题为导向,以稳定支持为特点,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力争出大成果,解决大问题。陈萌山表示,这正是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启动以来的第一个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行动。

  “科学家的论文不仅要写在SCI上,也要写在大地上。”陈萌山说,“这次行动启动了可谓近年来全国最大、最强的科研团队,正是为了解决农业重大需求。”(本报记者 杨舒)

(责任编辑:HN666)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