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能突破我国安全发展瓶颈

2015 年 4 月 8 日2540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于安全生产的探索从未止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安全的需求也越发强烈。

  早期,人们通过佩戴安全防护装备、在设备上加装安全防护装置等形式来避免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因事故而死亡或受伤。

  然而,通过物理手段来保障人员伤亡的方式终究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人们逐渐意识到,信息、传感、通信等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各种灾害监测预警传感技术、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大量运用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提升了事故灾害预防能力,极大的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

  如果把此前物理防护为代表的阶段比作安全生产1.0时代,以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等为代表的阶段比作安全生产2.0时代,那么随着“机器换人”大潮的临近,安全生产将迎来3.0时代,此时,工人的劳动作业将完全由机器替代,危险作业场所不再有人员作业,即便机器出现事故也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将得到极大提升,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我国“机器换人”大潮临近。2014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2015年正式实施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工程。目前,我国浙江、广东等地通过“机器换人”战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浙江省2012年实施“机器换人”战略以来,每年投入3000万以上,按照浙江省政府的估算,在三年内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完成“机器换人”后,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将由目前的10万元/人年上升至14万元/人年,劳动生产率提高40%。

  安全生产3.0时代,“机器换人”能够突破我国安全发展瓶颈。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安全发展遭遇瓶颈。一是事故总量依然较大,2014年全国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9.8万起;二是伤亡总量依然较高,2014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达6.6万人;三是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2014年发生重特大事故42起。另外,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降幅也呈现逐年放缓趋势,特别是2008年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首次降到十万人以下之后,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降幅有所放缓,均从10%以上下降到了10%以下,我国安全发展遭遇瓶颈。

  首先,“机器换人”后事故总量大幅降低。机器与人相比可靠性较高,能够降低因误操作、违章作业等产生的事故。其次,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机器换人”后作业场所人员大幅减少,甚至实现无人化生产,即使设备发生事故,也不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将得到有效遏制。第三,职业危害方面成效突出。存在有毒有害危险场所,“机器换人”能够减少一线员工数量、降低作业人员暴露于有毒有害环境中的时间,大幅降低职业病发病率。

  安全生产3.0时代,应做好准备工作。“机器换人”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企业转型过程中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遇到一些阻碍。如“机器换人”改造先期需要较高投入,成本回收则需要一定的周期,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国产设备价格低但可靠性差,进口设备可靠性高但价格也高,企业如何取舍成难题;简单体力劳动人员替换,技术服务人才不足,企业不得不进行人才结构调整等。因此,政府应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企业“机器换人”改造;企业方面应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谋划转型升级,实现自身长远发展。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