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召开在即 聚焦基层人员培训

2015 年 4 月 8 日3020

  记者近日获悉,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主办的,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将于4月20日起在京举行。据协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反思2014年食品安全事件中,诸多大企业中枪,其中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一线操作人员对食品安全的执行力缺乏,大企业尤其如此。对此,本次大会将在基层人员的“专业培训”上发力,邀请诸多国际、国内权威专家针对热点问题,举办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微生物安全控制等两大培训班。

  大中型食品企业的必修课——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培训班,通过对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监控,是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预防性措施。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是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健康利益的食品安全全过程信息管理体系。其主要通过对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的各节点进行有效识别,实现对食品原料、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全程质量控制和跟踪溯源,一旦发现有危害健康的问题,可根据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各环节所记载的信息追踪流向,以便采取食品召回或撤销上市等应急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及应用——风险评估与风险交流的制胜武器。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是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于1997年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欧盟已对部分畜禽动物及其制品建立了可追溯系统,其中以牛及牛肉制品的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为代表,该系统主要由牛耳标签、动物护照、数据库和企业记录等部分构成,实现了从养殖到流通各环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美国对食品企业实行强制性生产记录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目前美国已逐步建立部分类别农产品的可追溯系统,例如美国农业部的国家动物识别系统(NAIs,National Animal Identification system)。美国许多农产品生产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也自发建立了可追溯系统。

  日本政府为应对疯牛病也已建立强制性可追溯体系,要求肉品加工者在屠宰时采集并保存每头家畜的DNA样品。从2002年起,日本政府已开始着手将食品可追溯制度从最初的牛肉推广到猪肉、鸡肉等肉食品产业,牡蛎等水产养殖产业以及蔬菜种植产业等。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最早实施可追溯系统的国家之一,它们对肉制品实行强制性追溯管理,例如澳大利亚的国家畜禽标志计划(NLIS,National Livestock Identification Scheme)和加拿大的强制性牛标识制度,采用电子耳标作为动物的唯一身份标志,由国家中央数据库对记录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对动物个体从出生到屠宰的全过程实现追踪。

  韩国农林省也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自2004年开始在生产协会中试行可追溯制度,并同时在牲畜、水果、蔬菜、原料食品、特殊农作物等领域开展。2005年韩国政府在农产品质量控制法令中引入了全方位的农产品追溯程序, 并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执行。

  微生物污染已逐渐成为食品安全问题中的新常态,企业应尽早面对。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监测与检验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纵观全球2014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从丹麦问题香肠致死、恒天然奶油污染到台湾咖啡检出棕曲霉毒素A,再到国家食药总局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通报了肉制品和饮用桶装水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情况,可以看出食品中微生物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并将长期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的食品安全风险解析报告显示,2014年,在全球6个国家/地区的发生的七起微生物事件中,共有五起致病菌(包括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弯曲菌),其中两起为安全事件、两起为预警召回事件、两起真菌毒素(OA、AF)事件。从2014年微生物事件中可得出的重要警示是,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认真实施《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强化微生物过程控制的科学体系,及时评价、调整关键控制点(CCP)。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在食品安全标准实施过程中,逐步将微生物指标监测重点由指示菌转向致病菌,清晰的指明微生物安全风险的控制方向。

  2015年两大培训班的热点话题

  ●食品企业如何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在全球贸易中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对降低成本、实现安全的成效案例交流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与食品掺假

  ●全球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发展趋势

  ●控制禽肉中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相关技术指南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解读

  ●食品生产过程中HACCP体系与微生物指标的设定与应用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的解读、新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方法详解

  ●重要微生物风险评估、风险监测中的相关问题研讨等

(责任编辑:DF078)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