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用信息共享筑起公共安全的护栏

2015 年 1 月 6 日2210

  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前,用信息共享实现未雨绸缪,才是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危机管理之道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悲剧发生后,城市公共安全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人祸说、撒钱说、对流说,各不相同的解释都在急切地归因,无非是在试图给出一个“根本原因”,安抚一颗颗受伤的心灵。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了真相,人们不断追寻。众说纷纭的猜测,让踩踏事件不仅变得扑朔迷离,更表现了在突发事件前,因权威信息的缺场,公众心理的惴惴不安。近年来,公共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公交工具变成“夺命的铁盒子”,高层楼宇成为“高耸的火患”,老旧电梯变成“吃人的跳楼机”……新华社发出疑问:我的城市,怎么给我安全感?

  人类社会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分工是一大特征。一座城市的生产、生活等社会行为各司其职,当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促进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时,那么,社会信息交往的不确定性就会愈发增强。想象一下,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好似进入了一间黑暗的密室,一只苍蝇的声响,都有可能被误以为是老虎的喘息。当对周遭的世界一无所知时,焦虑、不安甚至恐惧就会随即而至,安全感还何从谈起。

  城市是市民集聚的共同体,市民共享关乎公共利益的信息,有助于筑起公共安全的护栏。信息不对称是大规模集会慌乱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后面的人群盲目前进,前面的人无法阻拦后续的人潮,悲剧就此发生。由此看来,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前,用信息共享实现未雨绸缪,才是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危机管理之道。试想,在出门前,哪里人满为患,市民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大家恐怕也不会盲目地去凑热闹。这样一来,踩踏事件虽不说可以完全避免,危害系数也能有所降低。

  构建城市信息共享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履行公共安全管理职能,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在日本,鉴于7·21踩踏事件的教训,为了避免大规模集会中的踩踏,政府专门设置了“防踩踏警察”,其工作原理即是警察站在一个高空位置上,观察整个集会环境,用高音喇叭、指示牌等工具统一指挥,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盲动。政府因为掌握了社会的公共资源,就应当对公共安全负责。前几日,在为“后退哥”点赞的同时,反倒暴露了政府部门在公共管理中履行剩余责任的缺位。

  共享这个时代的信息资源,不仅能提高公民获取安全的预判能力,还能提升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的履职水平。互联网的大潮奔腾而来,“官民共治”是社会治理的一大趋势。因此,与其立岸观潮,不如纵身一跃,用信息的“共享”实现城市的“共治”。城市的安全,其实也简单,信息公诸于众,让公众获得对周围环境的“确定性”认知,风险还会常伴吗?■ 殷立飞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