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用行动跨越“大一”迷茫期

2012 年 9 月 10 日6600

“大早上5点就起来,一直搬行李,接学生和家长。”大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小李,9月1日这天来到北京站,负责新生接待工作。他回忆说,“自己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时候,每天浑浑噩噩的,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李延不好意思地笑了,“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不容易,现在迎接新同学,心情有点复杂。但还是要把自己的失败教训、经验总结告诉给学弟学妹们。”

冲过高考“突围战”,第一次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对许多同学来说突然没有了目标,也迷失了方向。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一些同学也进入了“迷茫的大一”时,如何迅速适应新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成为大学阶段必须思考学习的“第一课”。

大一摸索 用行动摆脱迷茫

像小李这样经历过大一迷茫的同学并不是少数,离家求学,会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从身体到心理上,都需要经历一次重大调整才能重新适应,这段调整时在心理学上称为“应激阶段”(“被动地应对刺激”阶段)。这期间出现一些不良的状况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阶段持续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安博职业教育运营集团总裁黄贵洲建议学生:“不要因为专业或所在学校不满意而过多抱怨,甚至以此作为不学习的借口,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图书馆各类书籍种类丰富,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广泛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

“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高考之前的学习是最艰苦的,只要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我们需要走出这样的误区。”黄贵洲告诉笔者,安博在做大学生培训时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比如,无法融入团队、无法很好地自我表达等等。这些都是应该在大学期间得到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他说:“大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但是与中学被动学习、带着功利目的学习、一切都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学习相比,完全不同。大学阶段的学习,一方面是指专业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是沟通、交往、团队合作、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学习,也就是所谓的硬技能与软技能。”

追随我心渐渐明确方向

从“被督促”到完全自主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对许多同学来说成为“放羊”的开始,因此“大一”的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对此,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吴红民提醒学生:“大一是对高中时期学习画上一个句号,同时也是四年后职业发展的准备时期,许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四年后自己可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吴红民指出,大学初期的规划往往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选择很多,所以精力非常容易分散,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定方向”和“定心志”。他解释说:“搞清楚未来你要干什么,最起码有一个大的方向,有的同学可能喜欢研究型的工作,那么现在就需要储备、积累理论知识;有的同学希望在商业方面有一个好发展,这时候就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西南财经大学大三学生韦仕嘉希望毕业后从事快速消费品市场方面的工作,究其原因,他说:“我本身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整体就业状况并不理想,这就要求我尽快提升自己的职场技能和实力。‘快消行业’有机会接触最‘多变’环境的机会,随时需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这样能够使自己在不断地挑战过程中迅速提高能力。”

“大一刚进校门的时候,想得并没有那么清楚,只希望找一个社团来锻炼自己的实力,后来加入有很多社会实践的‘赛扶’团队(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商业实践社团),这才开始在一些创业实践项目中,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 韦仕嘉说道。

回忆起那段不断摸索的时光,韦仕嘉认为,追随我心,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并且要不断问自己,“这是不是我想要的?”

吴红民认为,大学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大一是多探索、多尝试、多实践。大二在确定方向的前提下,就需要围绕这个方向扎扎实实地做积累工作,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大三马上要面临毕业,这就需要把大学期间理想主义的方向和大四需要面临的社会现实结合到一起,不能让理想成为空想。”

原文链接http://www.bjcankao.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12&id=8816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