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模式也许成为医生多点执业的主流

2015 年 12 月 17 日4500

  在医疗发展的长河中,医生执业的方式有多种,如受雇于医院、私人医生、医生集团、医生工作室等等。无论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医生多点执业已经在这个时代推动开来,尤其是医生工作室、医生集团,已经火热起来。多点执业的发展不会止于此,PHP模式很快就会成为中国医生多点执业的主流。

  “多点执业”是国策,是医生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第一步,也是医生集团能够出现的政策基础。在中国行政管理架构下,这就是一种指令。自2009年推行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以来,政策宽松度、自由度不断增大,为医生集团的涌现夯实了基础。

  其实,在国家出台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之前,乃至现在,没有登记的多点执业基本形成“潮流”,参加者包括反对多点执业的院长们、管理者们。这说明:市场已经有了这种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身体和疾病治疗的重视和投入增加,医疗服务需求也随之增加。而另一方面,一些有能力、有精力的医生希望可以多在临床上发挥自己的余热,于是就有了过去所说的医生多点执业是“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必然结果。

  医生多点执业可以通过市场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生价值的市场定位问题。也许有人认为,如果政府把医生“养”起来,就可以解决“趋利”的问题。也许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要是把所有的医生都养起来也许是不现实的。目前,医生处于“单位人”制度下。在这种“圈养”模式中,医生的价值无非就是低得可怜的“基本工资”加上高得变味的“创收收入”,是一种“不伦不类”、毫无价值而言的支付状态。这种畸形的医疗市场与政府责任不清、医生价值不明、“养不起,挺不直”有很大关系。“养不起”即政府确实养不起所有的医生,或许也不想养;“挺不直”即医生受到长期的制度性慢性损伤,身心疲惫,还得为制度“付账”,遭患者责骂,“腰杆”挺不直。只有采取“放养”的方式,让医院从市场上聘请医生,让医生在价值中选择行医方式,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医生集团的出现可以使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加清晰。政府该负的责任、该提供的服务和该买的服务也会随着市场的推动而清晰。无论是张强医生的医生集团,还是林峰医生的“医生工作室”,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不过,我国的医生集团与美国医生集团的发展有所不同。美国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在医生要素市场化的前提下进行的。此外,医生-医院-保险公司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医疗服务利益分配机制也显得相当重要。而中国医生集团的出现无非是患者市场的需要,消费观占主导,而非价值观,更非受保险制度的影响。医生集团仍游离在医保、商保之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

  医生执业的模式有多种,医生集团是多点执业向自由执业过渡的一种模式。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行政编制体制的打破,福利也将社会化,医生成为“社会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政府可以借鉴英国,发展购买全科医生服务的模式,也可以参考美国“医生-医院”的经验。

  中国医生多点执业可以尝试PHP模式。究竟什么是PHP模式?PHP(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模式是医生与医院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下,医生与医院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PHP能促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降低医疗成本。从医生角度,医院能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能保持生活和医疗工作之间的平衡,更灵活地支配时间;更多地控制与共享手术室、设备、护士和其他雇员的资源。从医院角度,能避免和医生竞争,提升医生的忠诚度,保全医生这一重要资源,还能向外界传达尊重医生的友好信号。当然,这也说明医院对医生的诉求非常重视,并竭力满足医生需求,这种积极态度会为医院招徕更多的医生。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