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现送礼潮80后叹不吃不喝月收入

2012 年 9 月 30 日5840

中秋节又现送礼潮80后叹不吃不喝月收


http://www.zyol.gz.cn 作者:中国新闻网 2012-09-30 19:21:51

  中秋、国庆双节已到,从商场里热闹的礼品展台,到街道中走亲访友的车流,如今,“送礼”似乎已是中秋节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然而,人们拥挤在人情消费大潮的同时,却又感慨面对“送礼风”的无奈,甚至在一些人看来,程式化的“送礼”现象已成为中秋节前必须完成的经济游戏。

  80后夫妻的中秋预算:一个月收入全搭上


  对于都市白领来说,佳节与假期的重合本应是放松身心的难得时机,但是在北京上班的李程却感到,这个“双节”已然成了“双劫”。从半个月前,他就开始为一份“中秋礼单”纠结。


  李程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妻子是公务员,今年年初刚刚结婚的小两口如今迎来了新婚家庭的第一个重大节日。“以前光棍的时候,中秋节最大的事情就是买火车票回家,现在有了家庭就得开始打点各种关系。”由于老家在外地,李程说自己所需要打点的“关系”主要是夫妻二人的朋友、同事和单位领导,而这就已经有十余份礼要送出。


  “朋友间就是互相送送月饼,聚聚餐,花销还算可以承受,能称得上‘送礼’的主要是拜访领导,除了月饼,还得有烟酒或者茶叶,动不动就得一两千元”。李程说,由于白天上班,买礼送礼的时间只能留在晚上,而除了跑腿的功夫,还要琢磨“哪些人需要送,需要送什么”,整个中秋前的这一周已经让自己身心疲惫。


  今年中秋,李程夫妇原本计划乘飞机回浙江老家,但是为了节省开支,两人临时决定坐火车回去。“家里有一大帮亲戚,还有两个同学要结婚,回去又免不了一笔人情开销,现在能省点就省点。”虽然,李程夫妻两人月收加起来也有一万多,但是他说,中秋节中“人情支出”这一项就得“不吃不喝,一个月收入全搭上”。


  企业公关的中秋“送礼经”:送礼得送对人


  相比于李程这个小家庭的中秋账本,刚毕业工作的王蒙已经为公司的“中秋大账本”忙碌了近一个月。两个月前,王蒙成功受聘于这家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战略专员”一职,但是在拿到自己名片的第二天,王蒙就领略了这个听上去“高端大气”职位的日常工作。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把名片放在装着购物卡的信封里,然后寄给公司的关系户。”王蒙说,这里的“关系户”包括有业务往来的客户,关系公司命脉的政府部门,也有公司外宣所需要一些媒体单位。“一年中,除了春节,中秋是企业公关维护的最重要节日”,王蒙说,这是老员工最近给他说的最频繁的一句“经验”。


  一开始,王蒙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工作两周之后王蒙渐渐开始了解,即使是这看似简单的“送礼”,里面也有大学问。公司领导甚至从网站给他们找了一份“中秋送礼攻略”分发给他们学习。


  “比如,需要你维护的关系户有40个,但是老板就给你30份礼品的预算,你送什么,送给谁,送多少,这些都得去仔细分析权衡。有些大关系户,同行们都给他们送礼,一个节日下来,收礼的可能记不清谁送的,但是如果人家送了,你没送,就准会被记住。一次失误之后,以后你就很难再搭上关系。”


  王蒙说,最难维护的关系是政府部门,因为送礼得送对人,不仅要给主要的领导送,那些在关键环节“能办事儿的”也得送到。“比如,你去办个审批手续,大领导拍了板,但是负责执行的‘关键人物’就给你拖延时间,就说明你工作还没到位。”


  对于刚刚毕业的王蒙来说,送礼的技巧成了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堂课,王蒙感慨,“在学校里哪能学到这些人情世故的道道儿”。


  “黄牛党”眼中的中秋送礼:全民参与的经济游戏


  每年中秋,在都市人情消费大潮中,与李程和王蒙不同,还有一群人,他们并不直接参与“送礼”与“收礼”,但却成了别人“人情消费”中“空手套白狼”的实际获益者。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做的是“你好,我好,他也好”的共赢买卖,但是社会却给他们一个不太好听的称呼——“黄牛”。每年中秋,他们就开始了一年最忙碌的生意旺季。


  在北京复兴门附近的一家商场,临近中秋,几乎在商场的每个门前,都能看到几名男子对着进出商场的消费者询问“是否需要买卡卖卡”。据商场的导购员介绍,这些人常年在此“倒卡”生意,他们多以商场购物卡面值的95折收卡,再以高于95折,低于全额的价钱卖出,获取差价,或者帮助顾客刷卡获取商场积分,进行二次获利,倒卖卡的折扣幅度要根据行情和卡的面值有所区别。


  “他们的生意就是现在流行的‘用卡送礼’,过节送礼,单位福利,都是给购物卡,有的人手里的卡太多,有的卡还指定消费期限或消费地点,大家觉得不方便,不如卖给‘黄牛’套现。而需要购卡送礼的人,从‘黄牛’手里可以低价买卡,他们也很乐意。”


  这位导购半开玩笑地说,中秋节前“黄牛”们也不能逃离“送礼大潮”,因为“他们也给该给商场‘上贡’了。”


  其实,每年中秋,更多普通民众还在扮演“网络黄牛”倒卖“月饼券”。由于如今的中秋礼品大都以“月饼券”替代实物进行流通,在一轮轮送礼潮之后,很多人手里已经积攒了大量“吃不完”且“不实惠”的月饼券,为了套现,他们在网上层层贬值转手给需要购券送礼的人。


  在北京苏州街的一家糕点店门前,一位倒卖过月饼券的刘姓商贩,给记者分析了厂家大量印制月饼券的利益链。


  “例如,一张百元的月饼券,厂家以8折的团购价大宗卖给企业发福利,“黄牛”以5折的标准在市场上收够一部分月饼券,然后再以6折回卖给月饼厂家,月饼厂家80元卖券,60元收券,净赚20元,而整个过程厂家的成本只是制作一张月饼券的印刷费,月饼都不用生产。”


  这位曾经的“黄牛”还感慨:“中秋送礼,大家都是为了应付,走个程序而已,说白了,就是大家一起玩个经济游戏。”他坦言,虽然自己也知道这行当违法,但是“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采访后记:“送礼风”充斥下的节日内涵


  在北京,每年9月,都是一年中堵车问题最为严重的月份,在很多人看来,中秋国庆两节前的“送礼潮”已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一大原因。而在拥挤的“送礼街景”背后是一个规模惊人的经济产业。


  据媒体报道,中国礼品产业研究院采用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行业数据对2011年中国礼品行业进行了个体与团体分类统计测算,数据显示:个体的年礼品需求在5055亿元,团体的年礼品需求在2629亿元,相加得出目前国内礼品市场的年需求总额在7684亿元左右。


  逐年抬高的礼品需求量增加了社会中的人际感情吗?似乎相反,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因为节日中程式化的“礼尚往来”而感到无奈和压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节日大国”,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的在趋利与浮躁的社会风气中正在慢慢变味。节日原本的文化内涵在消减,渐渐成为一些社会潜规则滋生演绎的平台,而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还夹杂着浪费、攀比、腐败等社会歪风。


  采访过程中,纠结于节日花销的李程夫妇,精心盘算公司礼单的王蒙,倒卖礼品卡券的刘先生,面对中秋,他们虽然各有“感慨”,但是在回答“你最想过的中秋节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时,他们给出的答案却是同一个场景:“全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


  也许,这才是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所应该让我们传承的文化内涵。(完)


  (责任编辑:沙笑青)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