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蒙古族程序员:传统蒙古文搭上信息化快车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9日电(记者于嘉)输入汉字,即可显示相应的传统蒙古文。一款专门针对牌匾、印章、公司名称的蒙汉文字翻译程序,帮助拥有800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蒙古文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
“开发这款程序,最初是为了提高蒙汉文字翻译的准确性。”程序开发者伊力奇说,他是一名32岁的蒙古族小伙子。
中国598万蒙古族人口中,有400多万人学习和使用蒙古语言文字。除新疆的蒙古族主要使用托忒蒙古文外,中国其他地区的蒙古族人则以传统蒙古文为主。
为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等权利,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类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发文、证章、牌匾,以及商标等,都使用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和汉文。
漫步于内蒙古各地的街巷,蒙汉双语的牌匾让人感受到民族地区的特色,但不少蒙古族人发现,一些牌匾的蒙古文与汉字原意相去甚远,比如将“体检”错译为“理解”,或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我的大学专业是计算机,我想用程序来实现更准确的翻译功能。”伊力奇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专门针对牌匾的蒙汉专业翻译程序较为少见。在微信链接、或电脑网页上打开伊力奇设计的这款程序,只要在空白的文本框中输入汉字,点击“翻译”后,酷似骏马仰首奋蹄的传统蒙古文便跃然眼前。
“我尝试了许多内容,翻译得都比较准确。”蒙古族学者巴拉吉尼玛说。此外,3万多名常使用这个程序的用户也对其准确度的评价较高。
伊力奇说,这款程序的开发全部用计算机程序开发语言“PHP语言”实现,可以在任何终端产品上准确显示传统蒙古文,后台数据库存放近50万条各类词汇,加上编程时充分考虑传统蒙古文的语法特点,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
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伊力奇查阅大量语言和文史资料,增加了对传统蒙古文的认识,还提高了程序开发能力,“也算收获不浅”。
不过,摆在伊力奇面前的更大困难是资金问题。伊力奇说,虽然他曾争取到一家通信公司和地方政府的项目投资,但因缺乏长期、稳定的客户,收入依然没有保障。
随着蒙汉专业翻译应用程序的完善和成熟,伊力奇还着手开发满文、朝鲜文等文字的翻译程序,并向有需要的客户推荐,争取得到项目投资。
“这些需求虽然小众,但总得有人去做,民族语言必须跟上科技和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落后、淘汰。”伊力奇说。
作者: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