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不住的创业梦-创业故事-就业频道-中工网

2013 年 11 月 28 日5020

  编者按 “我们非常希望在大城市上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动当地就业。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他怎么回去创业呢?”总理李克强最近两次在大会上讲起张俊敏的故事,一次是10月21日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一次是11月1日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他以此为例,强力推动简政放权:“要实行最严格的行政审批‘准入制’,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收费、罚款项目,要一律取消。”

  青年张俊敏创业失败的故事,刊登在本报5月31日2版上。但他赶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时代,所以他的故事有幸重新书写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尾。今天,本版及11版刊出追踪报道,中青在线网站发表对张俊敏的视频访谈(http://http://www.zjjv.com///index.php?r=video/index/5185)。

  本报及中青在线即日起发起“创业之惑 请对我说”新闻线索征集活动。如果您是一名创业青年,遇到了政府部门的刁难,或者其他阻碍创业的难题,都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将通过记者调查、请专家支招等方式,为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您与我们联系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邮箱news@cyol.com;可以向中国青年报在腾讯、新浪、搜狐开设的法人微博账号发送私信;还可以向中国青年报的微信账号发送留言。

  “年轻人创业既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也能创造就业机会,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张俊敏说,“我期待着简政放权的好政策能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张俊敏今年26岁,半年前,他亲手关掉了开办两年的书店,心情曾一下子跌入低谷。半年后的今天,他决定重新再来。

  让他发生这一转变的,是中央不断推进的简政放权举措。

  5月31日,本报曾经刊发通讯《没有书香点缀的城楼》,报道了他两年曲折的创业经历。刊发后,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高度关注,总局还专门派出调研组,从他的案例入手,分析问题,改进工作。

  11月20日,张俊敏走进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演播室,再次讲述他两年来的心路历程。今天,他的后续报道和视频访谈同步刊发。

  张俊敏说,他的基层创业经历并非个案,很有代表性。他曾在北京大学当了4年旁听生,北大良好的文化氛围改变了他,也让他萌生了做一个文化传播者的想法。“我是从县城出来的,能到北大旁听,机会很难得。那几年我疯狂的听课,看各种文艺演出,耳濡目染了很多好的文化。我觉得需要把这些文化带回自己的家乡,与更多人去分享。有一句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觉得可以把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他决定从开书店入手。“在北京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家乡这种资源则非常少。我想看看所学到的这些东西,能不能有一些发挥的余地。以前我母亲在老家就开了一个小书店,而且我对书的了解、热爱,可能要比一般人更多一些。”

  2011年,他回到家乡山西临汾创业。

  没想到办理证件的过程异常曲折,每天他骑车往返于各个主管部门,真正体会到了“门难进、脸难看”。最终,不得已“找关系”才办齐了证件。开店之后,他又经受各种收费、罚款和检查的折磨。今年2月,当地执法部门上门检查,查封了他140多本书。两年来积攒的怨气终于爆发,他拿手机拍下了执法人员检查的全过程,并质问执法人员,把视频放到了互联网上。在他的一再坚持下,被抄走的书最终还了。但是,他已心灰意冷,于是决定关门走人。

  本报关于此事的报道刊发之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调研组很快到来,让张俊敏心里一震,他感觉似乎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调研组通过深入调查走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当地各主管部门也迅速进行了整改。

  在调研组同志的鼓励下,张俊敏去北京、厦门的一些知名书店边打工、边考察学习。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简政放权政策的出台。通过半年的观察和学习,他觉得重新开店的时机终于来了。现在,他已经选中了山西吉县县城的一个门面房,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中央减少行政审批,地方也在不断加大落实的力度。我以前的经历或许不会再出现了。”张俊敏说,“国家在不断进步,年轻人也在进步。我对未来有信心。”

  不过,张俊敏也仍有担心:“简政放权只是第一步,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改变。比如开书店,以前需要接受很多部门的审批,改革后也许只需要一个部门审批,但是这个部门如果还是不给你办证,你怎么办?我觉得还要加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建立一套规范的长效监督机制。可以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共同制约监督政府部门的违规、违法行为。主管部门可以年检商户,那商户是不是也可以‘年检’主管部门,问问你这一年到底做了什么?提供了哪些服务?大家在健康的环境中发展,才能为这个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