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青堤菜刀登上《舌尖3》 0.6斤菜刀需70余道工序锤炼

2018 年 4 月 8 日2740

  22日,记者在采访青堤菜刀厂厂长侯世平时,厂门口来了不少前来买刀的人。今年60岁的侯世平15岁就跟随师傅秦文显学徒,如今已有45年。侯世平说,青堤菜刀从一块1.2斤的毛铁,需要经过下料、安钢、打发火、打版子、热平、冷平、整形、起口、淬火、冷作抛光、浸油、校刀、夹把、包装等70多道工序后,成品后的青堤菜刀只有0.6斤重。“可以说,青堤菜刀经过了千锤百炼。”

  百年手工技艺锻造本土好刀

  在《舌尖上的中国3》节目制作之初,扬州大学的教授向摄制组推荐了青堤菜刀。而在青堤当地,家家户户都有一把青堤菜刀。青堤菜刀到底有什么特色?

  53岁的遂宁市射洪县政协委员胡平告诉记者,在他童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在青堤乡工作,自己慢慢了解了

  青堤菜刀的发展历程:最早的青堤菜刀出现在明朝末年,当时背靠涪江的青堤有一座千年古渡,“盐、铁都是战略物资。明清时期,均在此设置盐关。”胡平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聚集有盐、铁的青堤则成就了青堤菜刀。

  胡平说,由于当时生产工艺不发达,最早只是铁匠打造刀具。到了清末,青堤菜刀的锻造工艺才得以推广。到了二十世纪初,青堤菜刀正式成型。总共70余道工序,全程皆为纯手工制作。

  四位老铁匠合资铸就菜刀品牌

  位于射洪县青堤乡的青堤菜刀厂,厂房显得特别老旧。自《舌尖3》播出后,前来购刀的人还需多方打听,才能找到这个厂。22日下午,侯世平在向买刀人介绍菜刀的特色时,还不断有电话打来询问有没有菜刀卖。“虽然青堤菜刀很火,但是由于是纯手工打造,生产的量一直上不去。”

  “传统的制作工艺,一直是师徒相传。”说起青堤菜刀厂,侯世平不得不说四位老师宽阔的胸襟。新中国成立前,青堤菜刀仅仅出现在当地的铁匠铺里。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国家放开个体手工业制作,奉庭国、胡伯清、李大明、秦文显四个铁货艺人各出资50元,并将各自的制作工艺整合在一起,合伙打造青堤菜刀,让青堤菜刀的质量、数量均大幅提高,并远销成都、重庆等各地。

  到1979年,青堤菜刀厂拥有冲压机等各类生产设备,成功注册“青堤”牌商标,并作为一个著名商标品牌常年被绵阳、成都等地邀请参加农产品展销会,逐步名扬川中。近百年的坚守,传统的青堤菜刀现在仍受青睐,借助电商网络订单不断,除国内市场外,还迎来了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客户。

  打欠条借债保住青堤菜刀厂

  “这么多年,一直放不下青堤菜刀。”侯世平说,1997年,青堤菜刀厂改制为青堤菜刀有限责任公司,扩大规模生产,最多曾容纳工人近70名,其打造的菜刀亦声名在外,根本不愁销路。但辉煌仅仅延续了6年,2003年,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公司面临被拍卖。侯世平不愿看到品牌老厂面临倒闭,便又借又贷,东拼西凑了几十万元,最高一笔打了18万元借条,买下了摇摇欲坠的菜刀厂。

  侯世平带领仅剩的几个工人深钻制刀技术,并在沿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创新。他们把适量的钢夹到烧红的铁中,通过不断加热锻打和铁融合,刀口的部分是硬度较高的钢,以增加刀的锋利,刀身的部分是铁,以增加受力时的柔韧和弹性;在淬火环节,则只用青堤当地的山泉水淬火,“当地的山泉水里含有矿物质,能提高刀的硬度。”

  近年来,青堤菜刀的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让青堤菜刀的工艺能传承下来,侯世平把以前的老工人请回来,10多个工人共同苦苦地坚守。而厂里老手艺人每人每天平均只能打近30把刀。侯世平说:“我想把青堤菜刀推出去,让更多的人用上青堤菜刀。同时,让青堤菜刀的传统工艺能发展下去。”

  马海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周洪攀

来源:华西都市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