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网,主流媒体 大足门户

2018 年 3 月 15 日4060

成也菜刀 败也菜刀
——万古菜刀兴衰记


  自1926年国梁云路乡王德山徙居万古场开炉打铁,到1994年原大足县万古区菜刀厂通过法律程序宣告破产,万古菜刀在王氏三代制刀技艺的基础上,走向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但没能趟过市场经济时代的艰难困苦,一个老字号品牌——“万古”二字组成的圆形注册商标消失了。

红火中潜伏危机一个产品独幕戏
  菜刀厂的人习惯将厂头生产了近四十年的仅有一个主打产品称作“方块块刀”,正是这把长约30厘米的木质直柄菜刀,给厂头人带来过幸福,也招来了厄运。
  合作化之路开启了万古菜刀走向辉煌的幕布。1952年秋天,万古五金生产户王德山响应政府联合经营、发展生产的号召,将十余户打菜刀的农户团在他家附近集中生产。1956年,王德山又将在家开炉打刀的生产户拢拢来,领头成立了万古五金社。过后,又上了街、成了厂。
  合作化之后,占地4亩多,有红炉、冷作、修理、发电等车间和伙食团的万古区菜刀厂开始在计划经济的强力支持下一步步走向红火。1972年进厂、从1979年起担任菜刀厂厂长六年的赵宗木无限感叹地说:“最值得留念的是那段红火的时间。计划供应,吃国家粮食,经营性质是集体,自负盈亏,工资待遇等等参照国营执行,可以顶替,可以农转非。”
  1961年,万古菜刀上了省榜。四川省手管厅《四川手工业主要传统名牌产品简要目录》载:万古的汤瓢、菜刀名列炊事用具传统名牌产品。1964年,王德山长孙王思国与姚云华共同打制的万古牌菜刀参展样品先后参加县、专区、省轻工行业小五金比质比价会,均获第一名。赵宗木说:“最红火的时候是打出口刀,菜刀厂名誉就是那个时候打出来的。全是手工锻打,过后改成了半机械化。”
  1973年,万古菜刀上了国榜。万古菜刀受国家轻工部邀请参加广州的国际名优产品博览会并获外商青睐。万古菜刀凭借近五十年积累,终于在广交会上脱颖而出,后经广州口岸公司承销出口。1964年进厂、搞过冷作、红炉和修理的沈一平说:“我们书记(时任书记为蔡安禄)回来的时候精神焕发。那时候好高兴罗,走路都带笑面。”
  1921年出生、1952年进厂的姚云华是建厂元勋。他说:“到北京轻工部是书记去的,做了十个菜刀去,是我亲自做的,刘瞻(时任轻工部副部长,大足籍人)还拨十万块钱(无息贷款)给我们,五万块买机器,自家买机器发电,五万块修房子。我是父传子,15岁打刀,打到退休。打抗日战争时,在重庆除了姓姚的刀不买。”
  在合作化之前,万古菜刀就已经是千锤百炼的好刀了。
  1926年,20岁的王德山落脚万古后,主产铁农具、日用器具,长于菜刀、草刀和柴刀。王德山传艺子辈、广招学弟,扩大了万古的铁器生产。1940年,他购下了新西街8个门面,主产菜刀,并錾“王德山”字号。1945年,他开红炉三盘,日产菜刀百余把,仍供不应求,多销住川东、宜昌等地。1946年,他再添5个门面的楼房一幢,进一步扩大了生产。
  厂头人习惯将出口刀称作“尖尖刀”,即在“方块块刀”前面加一个可满足多用的小三角形,这个改进还是外贸部门根据外商的要求并绘好图纸交给厂头的。赵宗木对此回答得干脆又坦率:“新产品开发?没得考虑,去考虑那些干啥子嘛!”
  计划经济的庇护,裹住了万古菜刀创新的步伐。没有危机感,没有新品研发,没有技术革新,这种蒙着阴影的红火,是计划经济下的红火,是政策强力支持下的红火——钢材包供,产品包销,不准私人资本介入。赵宗木说:“那个时候,你生产了好多,日杂公司包收好多。货到库房,钱就到帐。不搞销售,不进材料,企业只管亡命地生产。最红火的时候,最留念!工人心情不一样啊!”

断奶时致命一击没跟上市场经济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菜刀厂上下只搞生产,啥子不管,没有培养出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没有研发新品,没有创新管理。改革开放后,政府断了计划经济的奶,没有了外力鼎助,企业没有能力迈过改革开放这道砍,于1980年开始瘫痪,一年一年走向死胡同。
  曾作为厂头最后一批职工代表之一的沈一平说:“改革来了,单位适应不了这个形势,我们是单一化的产品,厂头由于各方面的因素……”
  赵宗木插话说:“管理上有些问题。”
  沈一平继续说:“最主要是管理上有问题,单位就瘫痪起了。”
  赵宗木说:“材料要自己买,产品要自己销,一下就乱了阵脚!职工各奔东西,求生存去了。搞统销的时候,生产得了好多,报个指标,材料就送过来。产了好多,拉走好多。那时候,万古的哪个厂都红。搞改革开放,私人企业慢慢儿越来越多,厂头也慢慢儿蔫了。”
  1964年进厂、搞过宣传的舒银轩说:“内外夹攻,把企业搞死了。厂头生产的只靠销外面,本地客商都到私人那里去进货了。”
  赵宗木说:“人心散了,厂头瘫了。整得成的,回去搭个炉炉儿,打一个钱算一个;或者去帮人,工资拿得高点,起码多一半。”
  在厂头瘫痪的十余年间,换过书记,调过两个厂长,均无力回天。万念俱灰之下,政府主办了卖厂房、卖设备,厂头得了26万。随后,厂头自办了卖材料、卖商标。

破产后品牌流失万古菜刀已绝迹
  1994年,厂头破产后,厂房、设备、商标等资产未尚处理。约在2000年前,卖了厂房、宿舍楼、伙食团,原址修成了商品房;柴油发电机、空气锤、冲床等主要设备售卖一空;万古牌商标也卖到了龙水。
  工人邓中德用所剩的边角料,用现有条件,用“万古牌”商标,继续打菜刀。拥有“万古”商标的龙水商家为此状告过邓中德,对簿过公堂。
  赵宗木说:“扯拐的时候,设备还在。邓中德把材料拿来加工,在修理车间打了两三年。最后,钱,钱没看到;铁,铁打完了。厂头的材料用完了,设备还在,邓中德又买材料自己干,没用万古牌。最后解决是,还有一点剩余材料,等他打完,再也不打这个牌子。”
  龙水的“万古”商标拥有者也没熬到几年,企业破了产,商标随之消失。
  赵宗木说:“最不留念,是改革开放搞垮了的时候,一家老小望到要开锅,那两天才惨!工人,文凭没得文凭,素质没得素质,手艺没得手艺。”
  沈一平说:“只有一声叹息!那时候着重的是工农分子,没有文化。是搞多样化的产品,啷个得垮吗?不搞多样化的产品,适应不了形势,就要垮。开职工代表会,我就建议,厂头百多人,连上家属四百多人,必须要搞多样化产品,才适应得了形势。不然者,搞单一产品,就要淘汰;技术含量不高,哪个垒个炉炉儿都可以打刀。太遗憾了!”
  1994年,与万古区菜刀厂一起破产的有万古的玻璃厂、铁瓢厂。
  在“万古”牌亮相前,万古的打刀人共用“青山”字号。姚云华说:“我四几年在农村打,那时候,私人打刀,名字打在菜刀上,我錾的是‘姚青山’,是哪个姓就錾哪个‘青山’,有何青山、杨青山。”据他介绍,只所以打“青山”,是为了杀鸡杀鸭不带过,不拉命帐;要带过的话,大家担担子。
  万古菜刀,从“王德山”、“青山”字号到“万古”牌注册商标,从生产“方块块刀”到“尖尖刀”,从一茬茬换领头人到日陷困局,都看不到一股强有力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力量来推动企业和产品发展,致使路走窄了,无奈画上了句号。赵宗木说:“2005年,菜刀在万古绝迹!一个炉炉儿都没得了。我买刀都要到龙水去买。”■胡欣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