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3》开播 首集美器镜头比美食多

2018 年 2 月 23 日3150

原标题:《舌尖上的中国3》 开播,红的是一口锅……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在年初四晚上开播了第三季(下称《舌尖3》)的第一集。这档从2012年火起来的节目,至今6年只出到三季。在经历了首季拍出各种美食撩动观众食欲引发盛赞,第二季在美食与人物故事间结合得不算太好导致口碑略有下降之后,如今,《舌尖3》首集的开播又给了观众新的观感!

这一由新班底制作的《舌尖3》,首集以《器》为题,讲述的重点不是食物,而是制作和盛放食物的各种器具和器皿。再加上沿用两季而且深入民心的片头曲换了,不少等着被满屏美食馋到口水直流的观众还以为自己看了“假《舌尖》”。

不过,也有观众认为,这季画风改变之后更加大气,从单集看似乎主题从食物变成器物,但《舌尖3》有8集,第二集的主题为《香》,8集串起来,应该也是一个完整的“中国美食文化”介绍,观众还是耐心追看吧。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马泽望

器物故事,好看但有点乱

目前《舌尖3》的豆瓣评分从刚开播的8.6分降到目前8分,前两季的评分则分别为9.3分与8.4分。从网友的评论看来,除了对画风、音乐变化还没适应之外,对《器》这一集最集中的问题就是节奏有点乱,看不出整集的主线和重点,也看不出每样出镜器具之间的有机联系。

《器》中首先登场的人物是60岁的云南怒江石匠黄有胜,《舌尖》系列一直沿用的李立宏那把温暖又低沉的旁白声音,向观众讲述了黄有胜上山找石料,用来制作石板,带出怒族人民喜爱的食物石板粑粑,再连带介绍了用石板烹饪这种从新石器时代就有的最古老的食物制作方式之一。

然后镜头一转,又来到河南三门峡陕州,讲述如何在地坑院砌七孔穿山灶办桌的故事。随后话题换到铁锅,从广东阳江发现南海1号沉船上的铁锅,讲到山东章丘老匠人12道工序打造手工铁锅的故事。接着出镜的还有竹编蒸笼、四川青堤的菜刀、江苏泰兴的银杏砧板。没想到接着说的又变成了陕菜的一门用火绝活“花打四门”。然后又继续转回器物,讲述四川泡菜老坛子、河北蔚县的陶器、景德镇瓷器,最后落点是中国人在德国法兰克福开的陶瓷生活馆。

这不到48分钟时长的《器》,拉拉杂杂讲述这么多器物,以及不是器物的“花打四门”,再加上每样器物介绍衔接的逻辑没有很清晰,有不少观众表示,跟不上编导的节奏,有种整集都在“赶场”的感觉。

而在走马观“器物”的过程中,当中介绍时长最长的章丘铁锅最让观众上心,《器》中讲了从秦汉开始沿用的铁锅历史,再讲到80多岁的章丘铁锅工匠王立芳和他儿子儿媳在2000年前后经历事业低潮,再到近年手工制作及工匠精神重新受重视让他们的技艺和产品走红,最后重点介绍手工铁锅的好处以及鲁菜如何离不开这种铁锅等。有不少网友戏称这是最好的“产品宣传广告”,豆瓣上不少网友短评都在说,看完这一集立刻到某宝网购章丘铁锅……

镜头虽少,但美食还是有

《器》的拍摄方式,虽然主创有想呈现出“食器之美,让食物有了一份归家的温暖”的感觉,但剪辑出来的效果只有两个,一是对古法和手工的赞美,另一个是对器物审美这一精神层面上的概念有所提及。《舌尖》前两季,尤其是第一季大获好评的原因,在于其接地气,介绍的各地美食佳肴,大多数是各地老百姓的家常菜。这些充满烟火气的食物,撩动的不仅是观众的食欲,也激起了观众的情感。《器》中说出诸如“爱,就是最好的调味”“美食是物质层面的,美器更多呈现精神层面的愉悦”,表明《舌尖3》已经不再满足于“接地气”。

这未必是坏事。只不过苦了准备了充足“口水”等《舌尖3》第一集开播的“吃货”观众。《器》中食物的“戏份”,早已被各种器物占据。

当然,《器》也算是考验“吃货”眼力的一集,因为每样器具,其实都有一些美食出镜当“陪衬”。譬如在介绍石板时,带出了云南荞麦粑粑蘸着怒江峡谷野生蜂蜜吃这一美食。介绍云南石锅时,石烹松茸这道汤,也颇为诱人。

在介绍七孔穿山灶时,吃货可能会记住陕州当地名菜“十碗席”,这一当地红白喜宴上出现的菜式,由扣碗条子肉、糯米饭、红油豆腐、小酥肉、杂烩菜、清炖三珍、高汤海带以及三道凉菜组成。可惜的是,这十道菜连一一出镜的机会都没有,只有在编导介绍七孔穿山灶如何用7个火力不一样的炉头一次性做出这些菜时,才稍有提及。

莫名出镜的竹编蒸笼,带出了蒸包子之类的食物。介绍最全面的章丘铁锅,可以用来烹炒煎转黄花鱼、清水炒鸡蛋、九转大肠这些鲁菜。

此外,扬州的瓜雕、翠珠花鱼,陕菜中的金边白菜,四川的老坛泡菜、烧椒凉粉,江西的豆参煮鱼以及让德国人民惊艳的豆参鸡汤,相信都已经被“吃货”观众记在小本本上了!(记者马泽望)

(责编:陈思危、陈汝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