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发菜刀 传人隐于闹市(组图)

2018 年 1 月 17 日3340

原来的铁匠一条街

原来的铁匠一条街

“郑发菜刀”传人郑树林

“郑发菜刀”传人郑树林


  曾经,人们为了能买到一把“郑发菜刀”,早早在郑发炉门外排队,还有人不远千里来买刀

  如今,长春人们再也寻不到“郑发菜刀”的影子,“郑发菜刀”在时代发展中沉寂

  新闻背景>>

  一座城市的老字号究竟能走多远?长春大马路一条街原有老字号130多家,那些尘封在记忆深处的老字号是否还有“第二春”?

  在2009年的吉林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施立学递交了一份《关于保护长春历史文化根脉改大马路为民俗文化一条街的建议》。施立学说,北京、上海等地都有民俗文化一条街,他建议兴建民俗文化一条街,留住长春的“根”。

  “郑发菜刀” 是当年只有凭票才能买到的好刀,曾与杭州的“张小泉剪刀”,北京的“王麻子剪刀”并驾齐名。历史在轮回中沉寂了许多的过往,上世纪90年代后期,“郑发菜刀”逐渐退出市场,如今市面上很难看到“郑发菜刀”的踪影。

  经济学家认为,在不断扩张的城市发展中,老字号如果想要更好地立足,主要就是保留老字号“老”的价值,在保留“老”的同时,走出“新”的经营路线。

  沉寂

  “郑发菜刀”在长春逐渐消逝

  “郑发菜刀”的创始人,郑茂盛于1924年创办“盛兴炉”,开始只是打制一般的铁器。1950年,郑茂盛正式把自己的刀取名为“郑发菜刀”。后来,“郑发菜刀”并入长春刀剪厂,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退出市场。

  “在杭州有"张小泉剪刀",在北京有"王麻子剪刀",在长春与之并驾齐名的莫过于"郑发菜刀"了。”省政协委员施立学曾在很多年前还买到过一把“郑发菜刀”。“关于长春的老字号我走访了许多年,关于"郑发菜刀"为何会在历史前行中沉寂下来,其实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上来自各地的各式刀具纷纷进入,"郑发菜刀"逐渐走下坡路了。还有最主要的一点,"郑发菜刀"在并入长春刀剪厂后,因为企业机制不灵活渐渐衰落,导致了"郑发菜刀"最终没能走下去。”

  早在十多年前,施立学委员曾多次去拜访当年名显四方的“郑发菜刀”传人郑树林老人,然而多次的拜访却始终未能见到他本人。

  辉煌

  曾经有人不远千里来买菜刀

  按照施立学老师所说的地址,记者几经周折,在东四马路大马路上的一个胡同找到了郑树林老人的家。已是黄昏时分,斜阳将这片宁静的老楼照得格外安详,时不时传来的叮叮当当的大勺和铁铲碰撞后炒菜的声音,还有伴着的爆锅香味,似乎将人带到了那个过去的年代。71岁的郑树林老人告诉记者,当年这一带是铁行街汇集百余铁匠,十分热闹。

  “当年,在长春,大大小小的饭馆、肉铺,都用"郑发菜刀"。"郑发菜刀"精益求精,一把菜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出炉,一天一个人才能铸出3把菜刀。”郑树林讲到父亲郑茂盛创下的“郑发菜刀”时,话语间流露出成就感。

  “那时候为了能买到一把"郑发菜刀",人们早早就在郑发炉门外排队,还有很多人不远千里从哈尔滨、北京来买刀。在六十年代那会,一把"郑发菜刀"能卖到3块钱。那时候的工资那么少,3块钱绝对不少!”

  对于是否希望“郑发菜刀”复兴,郑树林老人脸上流露出了一丝希望,随之而来的是无奈。“社会在发展,我觉得不太可能,尽管我也想……”郑树林老人说,“我现在去买菜刀,一定会看一下,那菜刀究竟是怎样的,这些我懂。但手工制作的刀已经不可能跟得上这个时代了……”

  落寞

  长春130多家老字号仅剩10余家

  施立学,省政协委员、吉林省民俗协会理事长、中国民俗协会理事。早在多年前,施立学便开始研究和寻找长春百年老字号。2009年,施立学递交了一份《关于保护长春历史文化根脉改大马路为民俗文化一条街的建议》。

  “将长春的大马路改为长春老字号一条街,恢复和培育活跃在长春的历代各行各业老字号。”长春原有的130余家老字号,目前只剩下了10余家。“现在的鼎丰真、积德泉等老字号发展得不错,他们在保留老字号的同时,不断创新。” 翻阅历史的昨天,长春大马路曾是商业、文化、政治一条街,老字号林立。这条兴建于1909年的古街,全长2000余米,一向被称为商业的脊梁、民俗文化的根脉,在老长春人群中影响深远。如今大马路轮廓尚在,且有亨达利、鼎丰真、义发合茶庄等部分老字号。

  提议

  大马路复建变成民俗文化街

  “一旦老字号一条街修复,那么一定要恢复长春1865年建城时建有的12座城门中的4座,即城南门全安门(今长春大桥桥西)、大西门聚宝门(今树勋小学西)、大东门崇德门(今东门里路3号)和北门永兴门(今大马路与长春大街路口以南,即大马路96号门前),以4座城门来框定长春古城,内拱长春大马路。”

  施立学告诉记者,步入2012年,长春已经拥有了212年的历史,而大马路也有100多岁了。这条街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它还体现了与长春城市精神相呼应的“重商崇文”的特色。

  “让老字号复生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也需要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多管齐下。老字号是一种文化遗产,它是中华商业文明的鲜活载体。”

  专家

  留“老”创“新”是老字号生存之道

  吉林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志国认为,“老字号”的价值在于“老”,而如果想要走下去,就必须创新。“老字号企业要立足市场竞争,首先要视质量为生命,然后要寻求灵活的经营体制和企业管理方式,最后则是在市场变化中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够跟上市场节拍。”

  企业有自己的平均生命周期。老字号的价值就在于其品牌价值,以及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良好商业信誉,但很多百年老店在历史前行中沉寂了。老字号想要发展就必须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不断地前行,跟住社会发展的脚步。(记者 陶彬 实习生 李艳/报道 赵禹/摄)

  作者:陶彬 李艳 赵禹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