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十年球,为什么还是不会左手上篮

2017 年 4 月 7 日3170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蔡冲,领英专栏作者,菜少原创书房。慢节奏的自媒体,很实在的电子书。关注:创业、高效能和大职场。

  这不仅是我生活的小插曲,更是我人生的开窍时刻。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我的世界。

  整套逻辑,几乎可以运用到人生的任何领域:烧菜做饭,写作演讲,项目管理,公司经营……术虽不同,道却相通。

  理论上讲,真正掌握了它,你具备了在任何领域成为入门级高手的可能——简直是现实版的《九阴真经》

  1

  几乎同时,我和姚明开始了篮球生涯。

  1997年,姚明加入了中国青年男子篮球队。那是辉煌的开始:CBA冠军,NBA状元,全明星首发中锋,上海男篮老板,篮球名人堂……

  1997年,我加入了红星路小学男子篮球队。那简直是球场一霸:飞扬跋扈,恣意鱼肉乡里;欺男霸女,横行球场无忌。

  篮球真是个好东西,带给我了我无数快乐,也谋杀了我无数时间。室外高温快四十、中考高考将临近、感冒发烧流鼻血……这些都构不成“打不了球”的理由。

  傍晚时分,暗抑心中激动,提球奔赴操场——这个场景,简直是年少时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转眼到了大三——我入行十年了。有个夜晚,我猛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打了十年篮球,居然还不会左手上篮!

  这真的很诡异。是我不够勤奋?打球的优先级比吃饭都还高。是我脑子不行?我的高考成绩还可以啊……

  我低下沮丧的头,双手插进蓬松的乱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2

  有个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大意是: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高手,需要练习一万个小时。

  对这个理论,我是不服气的。

  大学同学沉迷 Dota 游戏,废寝忘食,疯狂热爱。看攻略,看视频,打比赛……每次我见到他,我总觉得他就要猝死了。四年下来,也就是个业余三流水平。

  大妈酷爱广场舞,日复一日,风雨无阻,不仅没成为杨丽萍,甚至连杨丽萍的身材也没有。

  富士康的工人师傅,在生产线上干五年了。一天一天的重复劳动,能力却没有升级。

  小区门口有老爷子天天在下象棋。头发都下白了,还是臭棋篓子水准。你说他们不上心?我不能同意:

  开始还“老哥老哥”的,后来开始吵吵谁悔棋了,再后来破口大骂对方“老东西”,最后把棋摔了各自回家……

  当然,还有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十年多来,我花在看球打球的时间,几千个小时也有了吧。和我一同出道的姚明,已经从在 NBA 转了一圈,功成身退,还当了中国篮协的主席。而我不仅没登陆 NBA,连国家队的电话都没接到过一个。你说气不气人。

  别说国家队了,打了十年球,连“左手上篮”都不会。

  这是“一万小时”理论的缺陷,更是无数人潜意识下的错觉:误把时间的流逝,当做了技术的增长。

  3

  实际上,当我摆正了心态,当我找到正确方法,用不到一个月,我就学会了左手上篮。

  具体来说是:

  不出一个月,我就会左手上篮了。整个过程,没有难度,没有痛苦。

  这个环节的突破,产生了化学反应。当你的左手技巧练习娴熟,当你能够左右手相结合时,你的进攻手段更丰富,更有威胁,你的技术也上了一个等级。

  实际上,现在的我,走左路的频率比右路高的多。

  这套方法并没多复杂。其中法门,不过八个字:目标分解,循序渐进。

  “左手上篮”是一套连贯动作,直接搞,你觉得无从下手。那我们把它 break donw: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环节。难度大大降低了,天赋平平的人也可以完成。

  在前一环节掌握熟练之前,不要进入到下一关。我们要从小到大,从易到难,沿着清晰的主线,一个个拿下……最后完成了这个 mission impossible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用毛爷爷的话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4

  一个月就学会的事情,为什么之前用了十年没学会?

  一个是,没有耐心。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 人人都喜欢速成,人都喜欢走捷径,人人都想着赚快钱:六个月就想上市,三年就想有百亿美金估值。

  去书店买书。《夯实基础,循序渐进》?不不不,太慢了。《14天,从入门到精通》?这个行,对我胃口。

  健身教练告诉你,“要半年的时间,才能瘦下身材”。那他早就被替换啦。——我可等不了那么久,那不如试一试剑走偏锋的秘籍,万一捡到个大宝箱呢?

  还是没想明白:欲速不达,快就是慢。把时间轴啦长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是最快的捷径。

  一个是,方法不对。

  我只是不断地去球场挥汗如雨,但我却从没有进行主动的练习;我只是在舒适区,享受打球的乐趣,一遍遍重复着自己的习惯动作,却没有进入不舒服的状态,挑战技术盲区。

  没有刻意练习的磨砺,再多的机械性重复也不能提升技术。

  生活里,我们经常看到这种例子:

  去五棵松看场CBA,比赛前的马布里,雷打不动地做一套基础运球练习。

  作为顶尖的控球后卫,休赛期的纳什也会花大量时间,练习最基础的运球动作。

  相声演员、主持人,需要常常练习口条,温习说话的基本功。

  即使天赋横溢如天后王菲,也需要常常开开嗓子,保持唱歌状态,否则……嘿嘿不说了,掉粉。

  即使对于大明星们,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需要主动地练习,更遑论高阶的技术技巧了。

  5

  篮球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学会“左手上篮”,不仅仅是我生活的小插曲,更是我人生的开窍时刻。这就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我的世界。

  我发现,这整套逻辑,几乎可以运用到人生的任何领域:从烧菜做饭,到写作演讲,到项目管理,到公司经营……术虽不同,道却相通。

  理论上讲,当你真正理解体悟了上面的原理,并能在实践中娴熟使用,你具备了在任何领域成为高手的可能——要成为顶尖级的高手,确实要天时地利人和;但要成为入门级的高手,只要方法得当,只要时间合理,天赋平平如我者也可以。

  后来我遇到了一本书,它把我的这些经验体悟,做了系统化的理论提炼。它的中心思想是:

  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并按顺序完成 。

  为了提高绩效,我们要刻意设计出来练习,并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

  要大量重复练习,要精神高度集中,要持续获得有效反馈。

  这本书的作者是,Anders Ericsson。这本书的名字叫,《刻意练习》。

  如果你掌握了它(我的意思是,真正掌握)。你会比现在牛逼几倍,你的人生也会拥有更多可能…

  哇,听上去是不是像现实版的《九阴真经》。

  当然,读完这本书不难。难的是自己一个人慢慢去通过学习、实践、体悟,举一反三, 融入骨髓,打通每个环节——小说里的《九阴真经》,不过寥寥几千字,都可以写在陈玄风的肚皮上。谁都能把它背下来,但不是谁都有融会贯通的悟性。

  作为后知后觉者,有时我想,如果早十年想明白这个道理,我的人生或许会再上几个台阶……可惜世上没有如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从某个角度,我的女儿是幸运的:

  在她上小学的那天,我会和她谈谈这件事。

  本文已经获得转载授权,版权归原作者蔡冲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公众号“菜刀少爷”。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