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剑当菜刀用”暴露文物保护漏洞

2015 年 8 月 2 日2940

  郭元鹏

  5年前,重庆城口县一老农种田时偶然挖到一把锈迹斑斑古代宝剑,他的处理方式是:将宝剑打磨锋利,用于切菜。直到最近,当地政府文化站人员到乡间收集文化遗产时,才偶然发现宝剑……经初步辨认,宝剑上的“青龙剑”3个字为纂书,材质为红铜。目前政府已与当地文管站联系,将尽快作出鉴定。(6月14日《都市晨报》)

  一把古剑成了菜刀,这引起了网络议论。在跟帖中,有一种占据了上风的评论,认为在古剑变成菜刀的背后,是文物保护法成了一把铅笔刀。有网友说,当文物保护法成了只能削铅笔的刀子的时候,谁会将发现的文物上交?

  这位网友的比喻很形象。文物保护法对于文物的上交有着严格的规定,其规定所有无主的地下埋藏文物都属于国家所有,任何人发现之后,都应该主动上报。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当百姓发现文物之后都学着隐匿起来的时候,的确反映出了“法律成了铅笔刀”的尴尬。法律成了铅笔刀,当然也就没有了锋利属性,没有了杀伤力谁还会畏惧?

  从执法的角度来看,文物保护法的执法真的需要加强了,要不然保护文物就会成为一句空谈。想想文物挖掘现场的巨大挖掘机的破坏性发掘,再想想变成菜刀的古剑,我们的确需要改变“法律沦为铅笔刀”的悲催境遇。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这把古剑进行检测,还不知道究竟是价值连城,还是一文不值。但是,即使最终鉴定结果是一文不值,其暴露出的文物保护漏洞,依然值得反思。

  “法律成了铅笔刀”的尴尬,需要执法严格起来。但是,在这起事件中,其实让古剑变成菜刀的,也不仅仅是“法律成了铅笔刀”。背后还有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文保部门失责在前。这把古剑是这位老汉在种地的时候发现的。原来,他们的村庄附近本来就是历史文化遗存之地。这说明在对文化遗存的保护,文保部门是失责的。虽然不是多么上档次的文物遗存之地,但是并不代表这样的地方就没有重要的文物。对于文物的保护,文保部门需要提高监管标准。遗憾的是,很多古代墓葬成了遗忘的角落。去年的时候广西的一个村,为了建设村公园,村干部竟然下令要拆除有着百年风雨的一处古祠、墓葬,试问,文保部门把这些地方当宝贝了吗?

  其次,捐赠文物回报太低。很多珍贵的文物为何会流落民间,甚至会流落海外?这固然有一批文物是不法分子盗取变卖的,可是也有很多是百姓发现后,偷偷销售的。这里面是利益的问题,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忌国家利益固然是可恨的。但是,我们也需要反思我们的奖励制度。当价值连城的文物被百姓发现主动上交之后,换来的不是几百元的奖励,就是一张奖状的时候,这样的回报显然没有吸引力。我们要对主动上交文物的百姓给予足够的奖励。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但是,不能只靠表扬。想起前段时间一位市民上交古剑的经历,其说政府给的奖励还不够自己的多次打的吃饭的开销。“古剑变菜刀”不仅因为法律成了铅笔刀。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