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望族抗日:佳冬萧家“好男好女”可歌可泣
当悲哀的昨日将要死去,欢笑的明天已向我们走来,而人们说,你们不应该哭泣……”一群男女步履蹒跚地走在乡村田埂上,画面色调清冷低沉,歌声悲凉却透出刚毅。
台湾导演侯孝贤的作品《好男好女》中,这样一段画面重现了1940年几位台湾青年不满日本殖民统治,跨越海峡,回到祖国大陆参加抗战的真实历史,让人们看到残酷时代里一份纯净的理想主义情怀。
影片原型之一的萧道应出身台湾南部乡村,曾祖父萧光明是1895年组织乡勇抗击入侵日寇的客家领袖,那场以寡敌众的战斗中,萧道应的祖父壮烈牺牲。萧家可谓一门抗日英豪,但那段传奇往事如今却少为人知。
在萧道应之子萧开平的带领下,新华社驻台记者走进了位于台湾屏东县佳冬乡的萧家古厝。踏入穿越百年的历史现场,台湾同胞悲壮的抗日画卷徐徐展开。
1895年:古厝浴血“书房”成战场
屏东萧家祖籍广东梅县,来台历史要追溯到1786年。到萧光明是第三代,他秉持客家人勤劳、刻苦的精神,经商有成,萧家逐渐成为佳冬地区的一大家族。
萧家古厝修造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历经三代。这座五堂大宅院是台湾相当具有规模且保留完整的客家建筑,整体布局采双“回”字型围拢式格局,严密的建筑配置显现客家民居强调的内聚性与防御性。
踏入古厝,质朴之风扑面而来,与一般深宅大院不同,没有多少雕梁画栋,也不见奇花异树,但细节上却是讲求精工,不仅建造的匠师来自大陆,主要建材亦是跨海运来的,看得出客家人对传承的重视,其中包裹着朴素却珍贵的人文情感。
萧开平带着记者来到古厝核心院落紧邻的一座建筑,有着微翘燕尾的门楼牌匾上书“步月楼”,跨进去又遇一门,其上写有娟秀的“藏书小阁”四字,谁能想见,这间不大的书房,竟是萧家当年浴血抗日的古战场!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军队进兵台湾。高雄、屏东一带多个客家聚落召开会议,决意组织义军,誓死抵抗入侵者。
当年10月11日,日军第二师团18000人于屏东枋寮登陆,兵发三路进攻。萧开平告诉记者,佳冬位于枋寮、东港之间,日军如不能先占领此一战略要地,则进退维谷。当时,日军还立下告示:“揭白旗服从皇军,即可保全生命,安居乐业。否则就要杀个鸡犬不留!”
面对强敌,作为高屏客家领袖之一的萧光明义无反顾,领导乡民义勇及刘永福“黑旗军”留置的部分兵士,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
佳冬原是典型的防御性聚落,拥有栅门、城墙、刺竹林等防御设施。萧光明率众在村落周围修筑高三、四尺的胸墙,并开出枪眼,严阵以待。
“他们先是在村外田地里灌水,阻碍日军行进。”萧开平说,萧光明率众镇守4个主要栅门,当日军前进到距守军三四百米处时遭到激烈抵抗,死伤不少。随后,日军决定主攻东栅门的步月楼。“义军从门楼里向外射击,日军进退不得,只好到墙下藏身,义军于是倒下滚油退敌。”
之后,日军增援部队赶到,义军被迫弃守步月楼。这场连村中妇孺都投入战斗的“步月楼之役”从早上8点多持续至午夜,日军战死15人、受伤57人,义军则伤亡百余人。
萧开平告诉记者,双方的武器质量与人员数量比例悬殊,义军不少人拿的是木棍绑菜刀,但却毫无惧色。萧光明次子萧升祥坚守东栅门,直至战死;三子萧月祥率大刀队迎战于南栅门,身受重伤,不久也去世。
日军攻入佳冬后,放火焚村,尸横遍野。萧开平说:“日本兵进村后,闻每一个人的手,如果有火药味,就知道是抗日份子,就得抓起来。”
如今,在临近民宅中看来低矮的步月楼已不再显眼,但走上前去,仍能看到一百多年前激战留下的弹孔。
1940年:“祖国破了,要把他粘回去”
步月楼一役,萧家失去了两个儿子。所幸,萧升祥留有寡妻幼子。
1916年,萧道应出生。此时,台湾已在日本殖民统治下走过20个年头。这个从小聪颖过人的萧家子弟从祖母口中得知家族抗日的悲壮往事,也种下了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
生在殖民地,学生时代的萧道应深感备受日本人歧视、欺侮的苦闷。1936年,萧道应考入当时的“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第一届。大学期间,他的反日思想更趋浓厚,也因为渴望学习祖国语文的关系,认识了陪伴他终生的革命伴侣黄素贞。
那是大三时,萧道应听闻有福州来的老师教授汉语,便欣然前往报名学习。黄素贞教学生动活泼,除一般教学外,还教唱当时大陆的抗日歌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深受学生欢迎。激昂的旋律,深深触动了萧道应早已埋藏于胸的爱国热情,回大陆参加抗战的念头也由此萌发。
其时,全民族抗日战争已经打响。“下了课,大家就会谈论,认为这场战争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我们在台湾这样活下去,不如回大陆参加抗战。”黄素贞在回忆录里如是写道。
1940年春,萧道应夫妇、钟浩东夫妇和李南锋等5人先后潜赴大陆。哪知这一路并不顺利,因为身上拿不出身份证明文件,他们被国民党军队误认为日军间谍而扣押。其后,经台湾抗日志士丘逢甲之子丘念台出面,几位台湾热血青年得以脱困,而后加入了丘念台领导的“东区服务队”服务。
在抗日前线,萧道应担任外科医师,黄素贞则做护士。不久,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可因为转战,不得不寄养他人,更不幸的是这个孩子不久就因病早夭。
1945年,终于迎来抗日胜利,萧道应携妻返回台湾,后任教于台湾大学法医系。1947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萧道应与大学同窗许强、同往大陆抗战的钟浩东等不少台湾精英知识分子一样,不满国民党当局的独裁腐败,思想左倾,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
在台湾陷入白色恐怖的年代,国民党当局大肆捕杀异议进步人士。萧道应夫妇也踏上逃亡之旅,1952年被捕。萧开平曾对记者开玩笑说,他应该就孕育于父母避难途中。
台湾学者王晓波追忆与萧道应的交往,讲过这样一段往事:“一个清晨,萧老提了几斤牛肉来送我,并抱来两个花瓶,是他自己做的,一个完好,一个是摔破了再烧过的。萧老特别拿着那个破花瓶给我,跟我说:‘这个花瓶就好像我们的祖国,破了,要把它粘回去,合在一起。我老了,没有用了,把它交给你。’”
2014年:萧家后人致力传承祖辈爱国精神
2002年9月,萧道应辞世,享年87岁。报载讣闻中写道:“缅怀先公毕生济世救人,热爱祖国贡献心力,追求国家富强统一坚贞不移。”
过去两年,萧开平两次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父亲的遗物,包括那支修复的花瓶,还有年轻时使用过的手提箱。
萧开平继承父亲衣钵,成为知名法医。他更传承祖辈的精神,参与发起成立“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并担任常务理事。
萧开平告诉记者,他小学时翻看父母的书柜,找到一本“台共叛乱史”,赫然看到父母的姓名列在其中,还清楚记载着他们是“共产党的同路人”以及坐牢的经历。这着实吓坏了年幼的萧开平,以至于数日不言不语。
母亲发觉儿子的异状,追问之下,萧开平嚎啕大哭,委屈地说:“我的父母竟然坐过牢!我觉得是一种耻辱,以后怎么面对同学、朋友?”母亲安慰儿子说:“你的父母坐牢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我们为了国家参加抗日,为人民、国家服务的理想奋斗,怎么是耻辱?”
那之后,母亲开始向儿女讲述佳冬老家的抗日事迹,以及她和萧道应返回大陆投身抗战的经过。”萧开平说,慢慢了解了父母的理想和追求,他深刻体会到,“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父辈真正完成了作为一位堂堂正正中国人的历史任务和使命”。
“抗日精神就是爱国、爱乡、爱民。包括我父亲在内,当年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不忘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返回祖国大陆参加抗战者有数万人之多,都是为了争取台湾早日返回祖国怀抱。”萧开平说,台湾近30个抗日家族成立协进会,就是要以实际行动宣扬先人抗日精神,让台湾后代子弟不要忘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更要记取几代台湾人对祖国的热爱。
丈夫过世后不到3年,黄素贞也离开了这个世界。萧道应的侄女萧吉紫在怀念文章中写道:“这一对大时代的‘好男好女’可歌可泣的坎坷人生画下了休止符,但他们的一生事迹、爱国情操永远留在儿女、朋友、晚辈的心中,永难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