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无界与战争无界

2015 年 6 月 11 日2760

原标题:文化无界与战争无界

有学者曾把当今时代定义为“技术时代”,并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期。回顾人类文化发展史,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飞速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进步,使技术成为一种决定性力量打破了很多传统观念,让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边界变得模糊,让人们思维的触角、视线的距离乃至生活的空间都在不断延伸。这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恩格斯曾预言:“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文化发展与文明演进的新趋势,必然带来战争样式的改变。今天我们打造强军文化,应该主动适应技术时代给军事变革带来的新趋势、给人们文化观念带来的新变化,积极回应强军征程的时代新呼唤、现实新需求,充分彰显强军文化在未来战争中的优势。

本文作者是在军事思想领域率先提出“无界战”理念的学者,相信他的解读对于我们认识未来战争形态的演变、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作为,都会有新的启示。

——编 者

人类文化是人类战争的基因。一如农业文明孕生骡马化战争、工业文明书写机械化战争那样,人类文化的发展水平深刻影响战争的形态与面貌。

当前,人类文明的演进正处于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交接过渡期,“全球化”与“分球化”交织并存,走向大同的“无界文化”与画地为牢的“泛界文化”混杂碰撞,由此带来的战争观念与战争形态的变化,是我们在思考强军文化问题时,必须高度重视的时代背景。

1、工具这个“社会的骨骼”,注定了人类文化和战争的规律性变革

2014 年6 月8 日,在英国雷丁大学组织的“图灵测试”中,一个电脑程序伪装成13岁男孩,回答了测试者输入的所有问题,其中33%的回答让测试者认为与他对话的是人而非机器。以下是其中一段对话: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

问:请再次回答,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我不是已经说过了吗?

问:请再次回答,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你烦不烦呀,干嘛老提同样的问题?

此后,不少网友纷纷预测:新一代的“僵尸粉”可能出现,因为你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人还是人工智能。

今天,虚拟世界无时不在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中,冲蚀消融文化的固有疆界。微软于2012年推出的适用于26种语言的通用翻译机,可以使语言不通的人们进行实时交流。而随着语言屏障的消融,文化的所有壁垒都将逐步被拆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2年《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全球范围的受众正在成为非本土化信息的受众,特别是生活在新文化实践中的年轻一代;不同社会都接收着性质相同的信息和风格,这些信息和风格与本土政治、宗教或民族环境相脱离。

这种“脱离”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以无界文化取代泛界文化,最终达成世界文化大同,正像当下网络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文化所表明的。

无界文化的生成促动文化无界的反思,而文化反思不能不从源头着眼。

在人类社会的游猎时代,由于石斧、木矛等工具在材料、技术和实践功能上是同一的,因而全人类的生存方式也是同一的:所有氏族群落都是以频繁迁徙、狩猎采集方式生存,过着没有私产、阶级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生活。这便注定那个时代人类文化的无界形态,正像那时全人类都信仰自然、科学也没有学科之分那样。

与此相应,战争亦呈无界形态。石斧、木矛等工具是通用于战争和生产的,没有专业界限;氏族群落被恩格斯称为“全民性军事组织”,没有兵民界限;人类安全威胁除人之外还有猛兽、天灾、疫病等,没有对象界限;氏族之间的仪式化战斗,没有明确的攻防界限;人们始终是在全球自由迁徙中随遇而战、生息繁衍,没有场域界限……

进入农工时代后,由于石质、金属、机电、机械化器具等不同工具在不同地域同时存在,由于族群以部落、国家形式在特定地域永久定居,彼此长期封闭隔绝,因而人类文化呈现泛界形态。比如民族国家之间在语言、文字、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长期存在的不通、不同乃至对立。

随着人类工具专业化发展,随着职业军队出现,人类战争也呈现泛界形态。战争样式以致命的歼灭战取代昔日非致命的仪式化战斗,兵与民、攻与防界限日益分明,战场也往往局限于邻近国家的领土、领海、领空……在这样的泛界战中,战争就像西瓜刀一样不断切割着地球这个人类最大的“西瓜”,并在这样的切割中形成“分球化”国际格局。

及至当今信息时代,随着以信息为本质形态的人类工具日趋同一,全人类开始以信息方式生存,人类文化与战争形态又一次在全球化运动中书写起它的无界形态。

2、战争工具能量形式的时代性变化,掀动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去界革命

物理能、化学能的运动能量是有限的,即无论战争规模有多大,它总是有边有界的;信息能、智能的运动能量是无限的,即无论战争规模多小,它也是无边无界的。正是这种战争工具能量形式的时代性变化,拉开了战争的去界革命。

——战争主体去界

如今,在多国领土主权争端战中,无一例外地是政、经、军、外、警、民、网、媒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像舞台上的多声部大合唱,人们能识谁是指挥而莫辨谁为“主角”。这意味着,联合作战这项军队的“专利”,面临主体“外延”的严峻挑战。

1989年,英国将军鲁珀特·史密斯提出“人民中间的战争”概念,首次在信息化和意识形态意义上将“人民”置于战争主体地位。在这种战争中,“武装部队不再是决定性的,而只是为政治上取得成功创造条件,吸引干预行动目标国的人民参加我们所捍卫的政治计划;在过去的模式中,敌方军队和歼灭敌军是战略重点,而现在人民成了新的战略重点”。这一概念成为西方记者和军方的流行语。此后,各种名目的“颜色革命”几乎成为这一概念的注脚。在游行示威、围攻政府机构的“战争大军”中,既有政客又有军人,既有警察又有平民,既有特定国家顾问又有各国媒体记者,既有各地“志愿者”又有特定国家“雇佣兵”,既有黑社会成员又有恐怖主义分子……正是在这种主体去界的“颜色海啸”中,战争“去”出了超常威力:发生在多个国家的“颜色革命”,大都是不费一枪一弹而又势如摧枯拉朽地达成其政权体系瘫痪更替。

——战争对象去界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当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际利益格局下,你已经很难指认哪两个国家不是互为“战争对象”。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对日本发起的那场汇率战,使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越美国的日本从此一蹶不振;而日本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则显然有着结成联盟以反击美国货币霸权的意图。不无讽刺意味的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拉着几个欧盟国家对伊拉克、南联盟动武,其深层意图被许多学者解读为对欧元强势出头的狙击;而欧盟近年要求美国撤出核武器并开始建设独立于美军的武装力量等,或许是对上述“讽刺”的觉醒吧;2013年被曝光并引发世界性抗议的美国监听丑闻,更能说明问题。在这方面,印度人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敏锐,他们有学者在定位国际关系时使用了这样一个新词:“友敌”。

战争对象去界,意味着战争的胜负观也将发生根本转变。“胜”不再仅仅是指打败敌人,而越来越是指成功化敌为友;“负”不再仅仅是指自己被敌人打败,而越来越是指自己把潜在朋友弄成了现实的敌人;朋友越多生机越旺,树敌愈广危机愈深。

如今,杀人虾、杀人蜂、水葫芦等“外来物种入侵”,已在多国造成社会恐慌和生态破坏;就连人类的“外血液”——空气,也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方摇身变成更凶狠而难以对付的“恐怖分子”。这也就是说,战争并非“只有人类的”,而是“包括人类的”。只有按照生命世界的共生逻辑,把包括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乃至天体在内的一切生命体纳入战争视野,加以整体运筹和应对,人类才会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战争观,真正构建起和谐世界。

这意味着,传统战争定义“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暴力行为”,正在这样被改写:战争就是生命世界永无休止的利益再分配活动。

——战争工具去界

2002年3月11日夜,在纽约世贸中心的废墟上,两束蓝白色光柱直射苍穹。它代表双子座的昔日辉煌,又是为纪念“9·11”半周年而设,故名光碑。而在属于夜的世界,它除了让注目者为那惨烈的一幕惊悚,为遇难者的亡灵悲怆而外,仿佛也在昭示战争工具无界化时代的开启。

如今,“金融”这个人们向来不会将之与“武器”混为一谈的东西所滋生的金融衍生工具,已被股神巴菲特称为“金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某种意义上讲,当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目前尚在挣扎的世界经济危机,就是这种武器的“杰作”。

于是,当民航客机乃至斧头菜刀等可以遂行恐怖主义战争时,当渔船、海警船等民用工具开始在海上主权争端中担当领衔主演时,当货币、贸易、外交、网络、媒体、军备、军演、法律、历史、文化等均可据以达成战争目的时,人们忽然发现,信息时代战争工具已经没有特定指代。

更具挑战意味的,是工具“主体化”。我们来看看曾大江在《未来战争论》中提供的“微观战争模型”:

假设A国只有微观武器,尺寸大于0.1毫米的武器为零;B国只有宏观武器,尺寸小于0.1毫米的武器为零。A国的微观武器可以漂浮在空气中,漂洋过海。B国的宏观武器很先进,飞机、坦克、舰艇和导弹完全隐形,弹无虚发。由于某种原因,B国决定先发制人。

第0秒:B国1000枚天基导弹、5000枚陆基导弹和4000枚海基导弹同时发射。

第50秒:1000枚天基导弹从500公里轨道上挺进至5万米高空,突然同时发生爆炸。原来A国的微米颗粒漂浮在0—100公里范围,经过50公里追踪、确认和聚集,自行引爆了来袭的导弹。

第60秒:5000枚陆基导弹和4000枚海基导弹距A 国还有1000公里,突然全部爆炸。原来早已潜伏在这些导弹中的A国纳米颗粒出于不伤害B国平民的考量,在确认相对安全后引爆了导弹。

第100秒:B国军政要员全部死亡。原来早已潜伏在B国军政要员体内的A国纳米颗粒经反复确认,执行了斩首程序。

战争结束了,A国任何人都未参与战争,也未动用任何电磁和网络设备。

这样的战争看似有些科幻,但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据报道,西方国家目前正在联合研发只有针尖1/5000大小的纳米炸弹,可以炸毁生化武器中的病毒。科学家预计,到2020年,将开发出纳米机器人士兵——“蚂蚁兵”,它可大量撒布于任何空间,自主遂行战略打击。

这意味着,完全抹去固有界限的战争——无人战争,正在向我们走来。

——战争方式去界

1993年2月1日,美军在索马里进行一次投影效应实验:将模拟的耶稣受难巨幅头像投射到风沙弥漫的空中,扩展至约16公里范围,不仅给当地民众造成巨大心理震撼,也使美军士兵惊恐不已、跪地祈祷……

这也就是所谓虚拟战争了。

虚拟战争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山之作。一虚一实,别若天壤。但一经信息技术这万能魔术的幻变链接,大千世界这个万花筒里便有了战争方式的无尽摇变:它包括一切在实的场域用虚的方式进行的战争,如海上军演等;也包括一切在虚的场域用虚的方式进行的战争,如网络战等;还包括一切在虚实交互的场域以虚实交互方式进行的战争,如舆论战等。由此,人类战争一改昔日单一的“实打实”模式,转向“虚实交互、以虚主导”格局。

所谓虚实交互,是说随着网络攻击、舆论轰炸、军事演习等“虚”的战争手段使用,战争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实”的打击方式,而是虚、实两种打击手段交互作用、共主沉浮。南海、东海诸国围绕领土争端进行的外交战、历史战、网络战、主权宣示战、舰机对峙战、市场抵制战等,就是战争方式去界的领潮之作。

所谓以虚主导,是说人们往往通过网络攻防、战略对话、外交争锋、武器试验、模拟作战、兵力调动、实弹演习等“虚”的作战方式即可达成战争诉求,因而它正在取代“实”的方式成为人类战争的主导模式。近年各国军事演习频繁登场,原因就在于,战争样式的虚化发展使他们拥有了没有“界”的局限而又更划算的战争选项:虚拟作战。

——战争场域去界

人类战争场域演变,是一个从陆地向海、空、天、网、心以至界域逐次虚化递进的历史过程,每一次虚化递进都较前一次更具有去界性革命意义。美伊战争中,伊军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以至于精锐部队尚未露面即被蒸发掉了,根本原因是两军之间存在“场域代差”:美军的作战场域已经跃升至无边无界的网络空间,伊军却依然把“宝”押在疆界局限最大的原始空间:陆地。

战争场域去界日益使地球村不再有“战场” “工场”之分。2009年,即在“9·11”发生8年之后,针对基地分子美国本土化的新情况,美国国土安全部正式提出并启动“全民反恐战略”。这等于是把美国这个自南北战争以后从未在本土发生战争的国家,定性成了“全民战争”的热土。这一战略后来事实上也成为世界各国的反恐战略。

如今,伴随基因工程的迅猛掘进,另类“场域代差”悄然拉动。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使命,是通过基因移植培育“新动植物”。目前已知的有牛人杂交胚胎成功面世,正在试管里“成长”的牛肉味土豆和叶绿体猪、叶绿体牛、叶绿体鸡等。而随着人与其他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界域鸿沟不断被突破,这些界域将成为人类进行利益再分配活动的全新场域:谁率先取得突破,谁就在那里拥有了规则制定权。

于是,当我们真正注意到“今天”与“过去”多么不同,我们便不能不意识到,人类正在进行的战争已经属于无界战。

3、人类命运共同体何去何从

圣经“创世纪”中有一个神话传说:由于争强斗宠,该隐诛杀了胞弟亚伯。从此,人类陷入无休止地互相残杀。上帝为造人懊恼却又不忍将自己的“作品”全都毁掉,便选中仁义本分的诺亚一家,作为种子保留下来,给人类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上帝告诉诺亚,7日后必有大洪水,你要造一只方舟。诺亚立即照办。这天,果然海水四漫,大雨瓢泼,洪水吞没了所有生灵,只有方舟里的人和动物安然无恙……

如今,当核武这种足以摧毁整个地球的潜在“大洪水”暗流汹涌时,人类按照历史规律这个上帝的旨意,正在建造新的诺亚方舟——全球化。它以无界文化为经,以无界战争为纬,以“最大公约数”为梭,将国际社会编织成一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之网。

正是基于对全球化演进大势的规律性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此后两年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0余次论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并提出“一带一路”构想,使之有如“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张开带动世界经济腾飞之势。

战争新文明的“方舟”还没有真正转入“共同”的航道。一个典型现象是,在信息方式日益取代机械方式而居于人类战争文明主导地位的今天,传统武器装备正在转变为“间接性战争工具”,它们在战争舞台上越来越是作为“道具”发挥新仪式化战斗的作用。但在实际中,人们却更愿意把赢得战争的赌注押在那些“铁疙瘩”上。这意味着,人类面临战争理论重构的历史性课题。

美国是信息革命也理应是信息时代战争理论重构的先行者和主导者。它在战争文明变革中本该用信息化取代机械化,但它并没有这样做。或许是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得心应手的机械化战争机器,它在战争实践中往往是用机械化套改信息化,或者是用信息化粉饰机械化。它在中东几个国家进行的战争本可用信息方式,但却选择了机械方式。结果是,它不仅把中东诸国推入无尽战争灾难,也把自己弄得债台高筑、危机四伏、国势趋衰。

近年,美国学者和军方虽然提出了文明冲突论、文化中心战、网络中心战等新学说、新概念,但它们因基于冷战思维、过于意识形态化而饱受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各国有识之士诟病。

国际权利场的斗牛如果缺少理论之剑的驯化,就会异变为非驴非马、将世界掀翻的怪兽。

正因此,近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包括西方政要在内的世界有识之士对西式文明模式反省、质疑,人类走什么路、怎么走路的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世人开始关注中国怎么说。

4、我们如何应对无界战

《无界战》出版后,不少读者、朋友与我沟通,提出许多问题,比较集中的是:战争无界化变革对我军是好事还是坏事?怎么处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与进行无界战的关系?与敌对势力较量,我军如何胜出?这三个问题聚焦起来,是大家都在关心的问题:我们如何应对无界战。

历史上任何一次军事变革都是双刃剑的舞动。所不同在于,它总是把“好事”挥洒给敏于变革者,把“坏事”甩给处变不省者。当英国人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变成洋枪洋炮,在乾隆皇帝生日那天送来诸多兵器模型展示时,清政府非但没能意识到战争机械化变革已成现实,反倒视若“小儿玩具”将之打入冷宫,直至招来鸦片战争血耻。

而今,当战争变革浪潮冲蚀一切固有界限时,我们是固守“铁甲思维”,还是勇敢地迎接新的战争文明?

基辛格曾说,武器的威力愈大就愈不愿使用它,除了和平别无选择。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自二战结束以来,全世界没有发生一场对称战争,已发生的全是非对称战争的原因了。换言之,随着战争虚化发展所提供的软选项日益丰富多样,昔日的“硬招”只能作为舞台上的“道具”用来进行新仪式化战斗,作为“软招”的辅助手段来使用。正像英国将军鲁珀特对“人民中间的战争”所解释、各地发生的“颜色革命”所书写的事实那样。

看过电影《星际迷航》的人都羡慕瓦肯人,因为他们拥有心灵融合能力,即借助触摸他人脸部实现与对方心灵相通,分享对方的意识、记忆和知识等。

2013年8月12日,美国科学家在华盛顿大学进行“人—人脑界面”试验,并使校园一侧的被试者拉奥,成功遥控校园另一侧的被试者安德烈亚·斯托科的手部动作。斯托科将这项技术形象地比作“瓦肯人心灵融合术”。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科研由五角大楼提供资金,已有成果也未在任何科学期刊发表。

那么,一旦“心灵融合”手段成熟并进入实战,他们还需要搞什么“重返亚洲”“颜色革命”吗?

最近,国内一位学者不无忧虑地说:我们其实并不怕机械化战争,因为尽管落后一些,但我们什么都有,发扬以劣胜优传统总是可以对付的;我最担心的是,人家一旦搞出什么新东西,甚至是新一代战争变革,而我们尚未完全打破传统战争形态的“跟进”定式,局面会怎么样啊!

所幸,无界战的战争风向标是指向软实力,而软实力归根结底是以文化实力为基石。只要我们真正弄清战争变革大势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在做好保持硬制衡的军事斗争准备同时,打开无界战视野,积极开发富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战略优势,那么高悬的心还是可以放回肚里的。

因为无界战说到底是一种彻底打破兵与民、人与机、人类体与非人类生命体之间固有界限的整体战争,只有长于整体思维者才能真正拥有打赢优势,而整体思维正是中华优秀文化独具魅力所在。

打开中华文化的思想宝库,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孔子的“执两用中”思想再到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都堪称整体思维的精髓。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以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为代表的众多重大战略思想创新成果,都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中整体思维的光华。所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战略智慧,非但不意味着“传统”“保守”,反倒恰恰是创新精神的基始。

当今世界,已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深水区,正处于“你中融我,我中融你”的文明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各种新矛盾不断涌现。只要我们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灵活运用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智慧,勇于突破“界”的局限,把无界理念融入新形势下的战略思想创新,有效整合文化战略资源,与军事硬实力一起努力形成整体战力,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应对无界战视野下各种风险考验。(郭高民)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