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要疯狂抢购日本马桶盖?

2015 年 2 月 23 日6500

最近,凭借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日本马桶盖在中国“火”了一把。

该文所述源自吴晓波的亲身体验,文中写道,“这款马桶盖一点也不便宜,售价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它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大的‘痛点’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免税店的日本营业员用难掩喜悦的神情和拗口的汉语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买断货。’”

中国人要抢的何止是日本的马桶盖,纳米水离子技术的电吹风、比普通钢材(2534,28.00,1.12%)耐磨60倍的陶瓷刀具、双层真空保温杯、婴儿手推车等生活用品,均在中国消费者的购物清单之列。

央视报道称,在日本的免税店,一上午就有十几辆大巴满载中国游客专程采购。1万多人民币的电饭煲每天卖几十台,买主80%来自中国。

如果说价格昂贵的日本大米成为中国消费者的“香饽饽”,是因为中国消费者看重其安全保障,那么,像马桶盖、电吹风、菜刀、保温杯这样的日常用品也能遭到疯抢,实在令人费解。

事件一出,有网友认为原因在于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追随心理,更多的人则是为中国制造业捏一把汗,“中国制造业太没面子了”。

成本优势丧失、渠道优势瓦解、“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吴晓波这样概括中国制造业的“痛点”。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正在被消解,中国制造业需要技术、需要创新的口号喊了很多年,时至今日,“用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效果并不明显,技术和创新之路走得实在不容易。拿苹果手机来说,有数据显示,在中国生产的每一部苹果手机,美国拿走49%的利润,日本拿走30%多,韩国拿走了百分之十几,剩下中国拿3.63%。

那么,中国制造业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艰辛,中国制造业缺少的,是一分为用户着想的心思。

《人民日报》抛出了这样的观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国人有钱了,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求商品“能用”,还希望商品“好用”甚至能带来“享受”。

现如今,由于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正在悄然变化,在国内食品安全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中国人把目光投向海外,因此才会有洋奶粉、洋大米等的“获宠”;即使是在生活用品上,能令头发干爽柔滑的电吹风、能让主妇轻松省力的菜刀也会更受青睐。

遗憾的是,中国传统制造商和用户需求变化的对接工作没有做好,处在所谓“夕阳产业”的制造商,并没有在用户身上大做文章。如果技术的先进程度难以达到,那么,想方设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生产出一款在某方面打动用户的贴心产品,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国内不少传统制造业的制造商正是在这一环节缺席了。

更何况,追求“好用”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按照2013年末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份最新调查结论,6万元-50万元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的标准。有媒体将这一人群的消费习惯概括为“很难被打动、不容易被广告打动、性能偏好者、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

不仅是中产阶层,在消费逐渐精准、细化的今天,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特点,制造商完全可以在“讨用户欢心”上迈出脚步。例如,在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一个放在老人冰箱里的小东西很受欢迎,这个小东西在每次冰箱被打开时会给子女手机上发射信号,子女可以根据收到信号的情况判断父母是否身体健康、生活正常。

这个生动的例子也许可以说明,中国人为什么要抢日本的马桶盖,事实上,中国人应该抢的,是日本制造商为用户着想的心思,以及与之相伴的积极行动。

经济良好,打压金银

标签:

中国人疯抢日本马桶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