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成都传统老行当的“第二春”

2015 年 2 月 10 日4450

  中新社成都2月9日电题:成都传统老行当的“第二春”

  作者贺劭清

  “磨剪子来,戗菜刀……”成都一个小区门口,“磨刀”师傅鲍继周放下肩上的长凳,搭建了简易的“操作台”,旁边的小桶中盛着清水和刷子。接过居民递来的生锈菜刀,鲍继周用砂轮铲下生锈的地方,随即用粗、细磨刀石轮流磨制,刀口逐渐变得亮白。

  “迎新春磨菜刀”,是不少社区银行、物业公司等立足于社区发展的企业在岁末回馈居民的便民服务之一。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肩扛长凳、手提磨具,常年走街串巷的鲍继周在春节临近时变成“大红人”。在他的日程单上,“工作任务”已排至除夕。

  此次请他参与活动的社区银行是提前了近20天预约,当日在社区报名参与磨刀的居民多达82户。但眼下,鲍继周这一“抢手”的技艺却无徒弟传承。“我学艺的时候,师傅同时带了十多个徒弟,我现在一个都没有。”

  事实上,在强大的工业化进程之下,手写春联、磨刀、补碗、钉称、修笔、手摇爆米花等传统行当均受到冲击,一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老行当,甚至已成为记忆。

  于此同时,也有不少传统行当的“师傅”借势互联网、社区经济、旅游业的春风,让老技艺焕发活力。

  以手写春联为业的黄俊杰便在家中利用网络独辟一方天地。春节将至,与曾经在寒风街头等候顾客上门不同,如今凭借着一根网线、一台电脑,黄俊杰手写春联的网络订单纷至沓来。

  “春联以前叫‘桃符’,我的墨汁中也按传统加入了朱砂粉。”这几天,黄俊杰每天的工作从研满书桌前墨缸中的墨汁开始,到墨尽而止。书房外,已写好春联或“福”字的红色洒金宣纸,整齐地排放在窗台上晾干,与上方的大红灯笼互相映衬,年味十足。

  黄俊杰回忆,几年前,随着机器印刷春联的盛行,他认为干了一辈子的老行当已经过时,准备回家颐养天年。“但不少街坊邻居找到我,除了代写春联,也希望我能延续传统,后来孙女帮我开办了这个网店。”

  除了手写春联,黄俊杰还写“福”字、贺卡、书信、寿联、婚联等。目前,黄俊杰店中三种以“羊”年为主题的春联均销售近百幅。

  寻找到了传统与现代消费的结合点,传统老行当也能迎来“第二春”。(完)

  原标题:行进中国:成都传统老行当的“第二春”

  稿源:中新网

  作者: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