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磨刀匠 逐渐消失的老行当
提起磨刀匠,大家可能会想到在大街小巷回响的“磨菜刀、磨剪子……”的吆喝声,这吆喝声陌生又亲切。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已经很少见到磨刀匠的身影了。“嚯、嚯、嚯……”15日下午,记者在巴城老城小街子遇到了一位正在低头磨刀的磨刀匠,他是一名头发花白、身材瘦削的老人。
走街串巷38年 一天能磨40把刀
“你这个刀不得行了,磨了也不能用。”在小街子,磨刀匠李本利一边仔细端详手里的一把刀,一边告诉前来磨刀的杨女士,这把刀刀刃上的缺口太大、太多,磨了也不能用。随后,李本利拿起另一把菜刀在磨刀石上磨起来。
现年59岁的李本利是南部县人,19岁开始学磨刀的手艺,在成都干了2年磨刀生意后,他来到巴城。从21岁至今38年的时间里,李本利记不清磨过多少把刀,对巴城大大小小的街道也烂熟于心。他说,以前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可以磨40把刀,生意最差的时候,也能磨10多把。
只要没有下雨,每天下午1点左右,李本利就会到小街子一茶铺前摆摊,直到下午5点左右。李本利说,其余时间里,他会扛着工具行走在大街小巷,吆喝磨刀。
记者观察发现,因为要时常扛着工具走街串巷,所以李本利的磨刀摊很简单,一张一头固定有一块磨刀石的矮脚板凳、一个篮子、一个修提锅的工具。走街串巷时,李本利就把板凳当扁担挑在肩头,板凳的一端挂着篮子,一手提着修提锅的工具。
生意冷清 想把技艺传下去
下午4时左右,吹起了呼呼寒风,记者在茶铺前和李本利交流的半个小时里,他共磨了3把菜刀和1把剪刀。李本利说:“磨一把菜刀4元钱,大剪刀6元一把,小剪刀3元到4元一把。”
磨刀时,记者注意到,李本利用了两块磨刀石。他说,第一块磨刀的石头叫砂石,质地较粗,可以把刀磨锋利,第二块磨刀的石头叫霞石,质地较细,用来把刀锋磨得平滑。砂石买来时有8公分厚,等用到1公分半厚时就不能继续用了,一般来说,两个月就会换一次砂石和霞石。在磨刀的过程中,要不断用刷子将水刷在刀身上。李本利说,这是为了给刀身降温,防止刀在磨的过程中发热变软。
“磨刀有没有什么讲究?”,“主要是要有手劲,并且要磨到位。”李本利告诉记者,如果手上没劲儿,磨出的刀就不够锋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事磨刀的人越来越少,磨刀的生意也越来越冷清,李本利现在一天最多能磨10来把,少的时候只能磨几把,之所以坚守,除了生计问题,是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李本利说,要磨出好使的刀,不仅需要手艺,还需要诚意,这样才能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一把磨得好的刀拿在手里斜着看时,能看到刀刃处有一条白线,但正对着刀刃看时,就看不见白线了。
拿着李本利刚磨好的剪刀,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李本利师傅不仅手艺好,口碑也很好,周围的人都到他这里磨刀。”
李本利说,如果家里有陶制的泡菜坛子,就可以在泡菜坛的盖子上磨刀,“陶制的泡菜坛盖比较粗糙,可以当磨刀石使用。”
下午5时许,李本利肩挑着工具起身离开。他说,他将一路走一路吆喝,沿街走到老城酒厂,然后顺道回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