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城活态“非遗”:勾起关于手艺人遥远记忆
中新网青州12月14日电 (李欣 黄品璇 曲成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平安无事喽”穿着古时打更人的“职业装”,66岁李贤桐的一声吆喝把记者带回遥远年代。
青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在青州古城,记者至今仍能看到古城原有的街巷肌理和建筑特色。在青州古城古街青石路面两旁,每当游人走进古街,站在古街两旁的山东快书、或古老纺车纺线、剃头挑子、磨剪子戗菜刀的传统“手艺人”便轮番展示古老的手艺……而这些,对于80后之后的几代人来说,仅仅是出现在影视节目中遥远历史。
“我在这里打更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打更老人李贤桐告诉记者,他是按照古时打更的惯例,每2小时一次;不同的是,为了让游人了解更夫的工作,他白天也会行走在古城里打更,一天要在古街走8趟。
在青州古街入口处,记者看到两位老人各自在一块白布上摆弄着几十个小棒槌,每个小棒槌约有10厘米长,筷子般粗细,一头缠线,一头系一串珠珠。60多岁的沈洪凤老人告诉中新网记者,她正在做得是青州府花边大套,“木质棒槌是青州府花边大套的主要生产工具,而花边大套是青州特有的一种民间手工工艺,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针法丰富,传统手工技艺令它融中西方文化为一体,被誉为‘抽纱之王’。”记者了解到,现在青州府花边大套产品已有近千个花色品种,产品也出口到欧美地区。
“青州府花边大套技术含量高,工艺难度大,工序比较慢,年轻人会得很少,传承比较困难。”沈洪凤老人略带无奈地说。
沈洪凤老人的担忧并不鲜见,记者在青州古城发现,古城里的非遗表演者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相对较少。据介绍,青州市设立了12个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6所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2014年,青州又设立三个综合性传习中心,组织开展项目培训和授徒传艺,以师承的形式选择、培养新的传承人,保障优秀和濒危项目得以薪火相传。
在文化旅游方兴未艾的今天,全国古城古街并不少见,但众多老手艺人集中在一条街道展演传统手艺却难得一见。记者采访得知,为了能够让游人集中体验散落在青州大地上的传统老手艺,青州市政府拨出专款,向凡是每月站街表演天数达到25天的100余位传统手艺人每月发放1500元工资,于是,平日,尤其是节假日和双休日,青州古街"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便自觉延续下来。
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马爱娟认为,非遗与旅游相结合,既可以保障和提高传承人的生活水平,使其安心收徒授艺,又可以解决学习者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学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落实非遗保护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
目前,中国有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而保护区域为潍坊市行政区域的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山东省唯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与之相关联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及人文环境进行了整体性保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