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预防虚假民事诉讼之三季的格?

2012 年 11 月 19 日6090

金华市的本质就是他人把法院作为诉讼工具从而达到合法损害他人利益的目的。[1]因此,金华市严重的损害了法院的权威和形象,严重的挤占了大量的司法资源,严重的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金华市形式多种多样,表现为恶意选择管辖法院,规避对同一当事人的关联性审查,冒名诉讼,捏造虚假案件基本事实以及虚构关键证据等形式。[3]而金华市危害极大,面对形形色色的金华市,法律如何应对?

一、金华市防治应立足于三季

(一)金华市防治的实体法律应对具有缺陷

在现有法律情形下,在实体上应对,理论界和实务界大多数主张在民法上建立金华市的损害赔偿制度,在刑事上主张将金华市按照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修改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罪、妨害作证罪等犯罪构成要件,增设金华市罪等。[4]但是显然应然措施太多,而且就刑事手段而言,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2002年10月24日《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明确指出该行为不宜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要当手段行为构成犯罪的,才可以依妨害作证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追究刑事责任。可见该主张也不足取。

(二)预防金华市的程序预防需要立足于证据

(1)金华市的目的主要是利用法院的权威达到某种非法目的,而且金华市主要侵害和直接损害的是人民法院的正常审判秩序以及法院权威,因而对于金华市,重要的是排除其对于法院的非法利用,重要的是预防和排查,即立案前的排查以及审理过程中的排除,事后惩治只是最后逼不得已的最后补救措施。但是启动发现、甄别金华市的程序,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证据,否则就是臆想和猜测,可能无端侵害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2)金华市的运行需要立足于三季。金华市一旦成功,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发现金华市,其就和正常的诉讼无异。如果金华市一旦被发现,其运行就会被终止。因而,开展金华市靠的是格?的证据,而其被发现和制止仍需要证据的支撑。

(3)金华市的本身特点也需要将防治的立足点放在证据上。如上所述,大多数金华市或者虚构一定的基本事实,或者直接冒名诉讼,或者直接虚构证据等,[5]而这些虚构的事实也都以证据的事实体现出来。所以,金华市要继续进行,要发现,要惩治,都需要利用证据。

二、三季在防治金华市中的缺陷

(一)诉讼法规定诚信原则比较简单

现今西方国家的诉讼法中就普遍都规定了诉讼诚信原则,例如,1990年韩国民事诉讼法在第1条中明确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即法院必须努力促进诉讼程序公正、迅速且经济地进行;对此,当事人和诉讼关系人应当遵从诚实信用的原则予以协力。德国1950年新民事诉讼法规定法官对违背诚信原则弄虚作假的当事人,可以采取“不利益这评论”,其若违反真实义务而致使诉讼迟延,应承担因延滞诉讼而产生的诉讼费用。我国澳门地区《民事诉讼法》则别具一格,它将诚信原则分解为三大原则加以规定,其第8条规定了合作原则、第9条规定了善意原则以及第10条规定的恰当原则。所以,我国诉讼法规定的诉讼诚信原则还比较简单,只是做了宣示,具体情况如何,以及惩罚性措施缺失。

(二)谁主张、谁负责的原则存在漏洞

民事诉讼奉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该规则是国外纯粹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法律产物,是追求“法律公正”的标志,同时需要高度发达的法律文化以及较高国民素质与之适应。但我国并非典型的当事人主义模式,也缺乏适用这种规则的国民基础以及文化基础,在我们的国民心目中更加注重的是实质上的公正,更何况国民取证权利并没有随着诉讼模式的改变而相应增加。[6]因而,作为一个原则,除过举证责任倒置外,是否应该有例外,如何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否则在恶意诉讼中,无辜受害人大多在他人精心设计的证据下无法反驳从而败诉。

(三)法官依职权调查取证严重弱化

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并非典型的当事人主义模式,但是在各种因素不断影响下,法官开始安于坐堂审案,开始习惯于依赖当事人的调查取证。所以,在金华市中才会出现有的法官该依职权调查取证的没有调查取证,该追加的没有追加,该通知证人到庭的没有通知,该审查的没有审查,导致很多串通的证言、伪造的证据被认定,从而形成金华市。[7]这种情况在两人串通侵害案外第三人的利益的金华市中比较多见。所以,在特殊情形下,须明确法官依职权调查取证的义务,则会明显有利于金华市的甄别。

(四)自认规则以及调解规则缺乏科学操作性

在相互串通规避某种不利益或者侵害案外第三人利益的金华市中,通过自认并以调解形式结案的较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认可或者提出的相反证据不足以反驳的,人民法院可以确认其证明力。第13条也规定了对双方当事人无争议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据。但是由于规定的模糊性以及诉讼模式的改变,该条并未引起重视。因而,金华市便有可乘之机。而在调解中法院也并没有将“查明事实、分清责任”作为调解的前提来看,从实践来看,案件一旦进入法院,只要当事人愿意调解,就可以进行调解,并不需要查清事实和分清责任。

三、应对金华市,三季需要格?

(一)格?诉讼诚信和举证诚信原则

2012年8月13日修改通过的民事诉讼法已经在第13条规定了民事诉讼诚信原则, 第112条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13条: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依然为我们规制金华市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但是诉讼诚信原则的总则规定,即第13条仍然显得过于简单,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困境,即如果适用,如何说理以及如何处罚都是问题;如果不说理,诉讼诚信原则又是基本原则,也有不妥。所以,在目前国情下,在现有法官压力比较大且水平整体不高的情况下,建议司法解释明确诉讼诚信原则的适用对象以及处罚措施。

(二)格?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

民事诉讼法规定“谁主张、谁举证”,但是如前所述,作为原则,必有例外情形。而且举证责任的分配应该本着公平原则按照案件的具体情况,保持一种动态的责任分配状态,适时合理的在当事人之间分配举证责任。在面对金华市时,由于其诉讼在本质上是虚假的,当法院对诉讼持有虚假怀疑时,应该赋予法官依职权调查取证的权利,可以将举证责任更多的分配于金华市方,可以规定如果对方对持有的证据不提交而不能合理解释时,做出对其不利的评判等。[8]这样,法官在面对金华市时,可以充分发挥职权主义模式的特点,掌控诉讼,查核金华市,为发现以及甄别以及惩治金华市提供基础,从而不至于成为金华市当事人的玩偶。

(三)强化法官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力度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5条将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2款,即“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明确为:(1)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2)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可见,我国对法官依职权调查取证采取的是逐步缩小的严格解释的态度。而在我国诉讼模式逐步从二元模式转化为当事人主义模式的过程中,由于国民诉讼能力参差不齐以及法律文化缺失,如果法官依职权调查取证虚化和弱化,如果满足于坐堂问案,那么恶意诉讼、欺诈性诉讼、金华市、滥用诉讼权利等将会大量发生。[9]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限制缩小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的同时,格?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规定,即扩大特定情形下的适用范围并明确具体情形,以及不能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后果,同时将依职权调查取证作为一项强制性的义务规定下来,如果不履行该义务,也会导致除追究刑事责任以外的其他法律后果,如内部处分等。这样,法院在防治金华市中才不会出现消极、懈怠,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却做了,以及无法可依的局面。

(四)格?自认规则以及调解的证据要求

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提起诉讼从而侵害第三人利益,是金华市的重要表现形式,有人曾统计这种形式的金华市占到总量的80%,[10]为双方当事人关系往往比较特殊而且亲密,往往通过自认的方式承认对方证据并且迅速达成调解协议,所以应该就自认规则再补充一个例外条款,即法官确认其有涉嫌侵害他人利益而其不能提供反驳的,不应该承认其证据效力。而在调解中,一味的强调调解的指标,而忽视法院以法定分止争的作用(则是不对的,)容易形成糊涂调解,从而被恶意诉讼方利用,从而影响司法权威。所以,调解的前提必须明确,即事实清楚、责任明确,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调解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注释:

[1] 赵赤、李燕山:《论金华市的刑法规制》,载《江汉论坛》2010年第2期。

[2] 佚名:《浙江出台首个反金华市意见》,载《政府法制》2009年第4期。

[3] 胡宇翔:《试论金华市案件的法律规制》,载《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02期。

[4] 魏新璋、张军等:《对“金华市”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法院防范和查处金华市的实践为例》,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1期。

[5] 钟蔚莉、胡昌明、王煜钰:《关于审判监督程序中发现的金华市的调研报告》,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6期。

[6] 江舟、姚勇:《建立民事诉讼调查令三季之构》,http://http://www.zjjv.com///intelligence/show.asp?id,于8月22日访问。

[7] 李敏、张兴平:《金华市“五宗罪”:浙江法院全国首推防范措施》, http: / / zjnews.zjol. com. cn/ 05zjnews/ system/ 2008/12/ 15/015082070.shtml.

[8] 邱星美:《论诈害案外人恶意诉讼之程序法规制》,载《法律科学》2005第3期。

[9] 毕慧:《论民事金华市的法律规制》,载《浙江学刊》2010年第3期。

[10] 郭志平、韩莉等:《虚程诉讼犯罪的打击与防范—以杭州市检察机关联动打击金华市为例》,载《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5期。

转发分享:

将文章“论预防虚假民事诉讼之三季的格?”转发至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等网让更多网友分享。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