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后时代

2014 年 7 月 16 日4240

  文/本刊记者 王亚亚

  无论是拓展海外新兴市场,还是寻求政府的庇护,其前景都不甚乐观。摆在中国光伏企业面前最清晰的一条路就是自我的救赎。

  正当国内的光伏企业遭遇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滑、行业发展低谷之际,美国、欧盟两个重要市场接连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宣布,将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反倾销税率随后将升至47.6%。

  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虽不至置中国光伏企业于死地,但对当下本身就异常困难的整个产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产业能否挺过金融危机最后一浪?积重难返的中国光伏企业又该如何走出这场阴霾?

  “双反”雪上加霜

  纵观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谁都不会否认是欧洲市场催生了中国这一产业的成长与壮大。从2004年德国施罗德政府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开始,直至金融危机之后的2010年,中国光伏产业从兴起走向壮大,一路高歌猛进。2010年,中国光伏企业的成就达到了巅峰:英利赞助了世界杯,成为赞助该赛事的首家中国企业;同年德国慕尼黑Inter solar展会盛况空前,上下游各家都赚得盆溢钵满。此时谁都不会想到,坏日子竟会接踵而来,而且来得这么快。

  2011年2月,欧洲市场传出组件价格集体跳水的消息,首当其冲的就是德国市场。由于德国对于2010年安装盛况始料不及,所以在2011年多晶硅原料成本已经趋于合理的情况下,德国环保部对光伏补贴连砍数刀,导致市场需求疲软。随后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恶化,欧洲各国政府对于光伏补贴的财政支持也不断收紧,频频颁布削减补贴议案,从此全球光伏行业进入微利时代。

  微利时代来临,中国光伏产业面临全新的行业洗牌:之前备受热捧的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盈利模式在当下的环境中逐渐丧失了竞争力,终端市场也开始上演惨烈的价格战;国内光伏企业曾豪情万丈投资的多晶硅原料项目,在市场环境骤冷的情形下也拖垮了一批光伏“巨头”——中国光伏企业集体示弱。

  正当中国光伏企业寄望欧洲市场扩大需求,以带动行业摆脱低谷之际,美国、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接连发动“双反”,这真是当头棒喝。这会不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2年美国商务部、贸促会都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据此,美方规定,将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价值约31亿美元。

  鉴于美国市场占中国光伏产业市场的10%份额,且美国“双反”只是在电池部分征税,而硅片和组件在美国市场价格下降,所以行业整体价格持平,影响不大。但如果说,美国发起的“双反”对中国企业还是可以接纳的话,那么,2012年9月欧盟启动的“双反”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打击则是伤筋动骨的。

  “不同于美国的‘双反’,欧盟‘双反’是针对晶体硅电池的任何一个产业环节,只要产地是中国就会征收。价格带来的浮动将直接影响客户采购,造成中国企业欧洲市场的萎缩。”赛维LDK太阳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佟兴雪表示,“目前临时性惩罚关税对市场价格没有太大影响,中国企业尚有一定竞争力。过渡期内,欧盟市场也在加速激活:可以明显看到,上半年欧盟市场已提前消化了2013年的整体市场需求。但未来两个月将至关重要,如果中欧双方未达成协议,47.6%的关税一定会将中国光伏产品挡在欧盟大门之外。”

  目前,中国机电商会代表中国光伏产业正就价格承诺问题与欧委会进行第二轮谈判。所谓价格承诺谈判,是指中方承诺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产品不低于某个最低价格,并设定具体时间期限;中方还需承诺将每年出口至欧洲的组件限定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而作为交换,欧盟将不对中国光伏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

  而价格承诺非常难以达成,“这里有三股博弈的力量:一是欧洲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水平,就是并网发电企业能够接受的水平;二是欧洲同类加工企业的成本;三就是欧洲终端补贴的水平。价格的确定至少要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佟兴雪分析。

  7月初,来自中国机电商会的消息,欧方建议中方将出口价格提至0.65欧元/瓦,而中方提出的方案是0.5欧元/瓦。而此前的调研显示,目前欧洲一些光伏厂家的价格为0.57欧元/瓦左右。如果按0.65欧元/瓦的出口价格计,中国的光伏产品根本无法与欧洲厂家竞争。除价格之外,双方在出口规模层面也进行了磋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日前在太阳能光伏论坛上透露,中方提出每年向欧盟出口光伏组件总量不超过10GW,10GW以内不征税或者少征,超10GW部分按相关规定征收。如果双方就价格承诺达成协议,国内企业就会存在出口配额的分配问题,当然这就是后话。

  无论如何,欧盟“双反”言之凿凿,既不会撤销,也不太可能低于临时性的初裁结果。佟兴雪分析,通过中国政府高层的努力,未来即使是反倾销裁定成立,终裁结果的上限可能是25%左右。

  “‘双反’绞杀在所难免,中国光伏企业的生存将更加艰难。各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应对预案,并没有坐以待毙。”太阳能发电行业资深人士俞容文分析说,一批二、三线的光伏厂家既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产能优势和成本优势,很可能会倒闭;而大的、有实力的企业则在想尽办法摆脱对欧盟市场的单一依赖,积极寻找新的机会,大家都在努力探索把压力转化为机遇的路径。

  新兴市场光影两面

  2011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总价值210亿欧元(约合1665亿元人民币)的太阳能面板和相关部件,出口量占中国光伏制造业总产量的70%。而这个最大的海外市场对中国光伏企业“关门”,迫使很多企业不得不将市场转向新兴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正在成为下一个角逐的战场,各大厂商都在不约而同地去开启这片蓝海。

  国内目前出货量最大的英利公司对外表示,公司一方面会确保其在欧盟国家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将会重点布局日本、墨西哥、东南亚和东欧市场;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则对外表示,公司对欧盟双反已有预期并做了提前部署,在土耳其建立了新厂;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实施了市场多元化的战略,2012年的欧洲市场占有率降至40%,2013年一季度又降至20%,主要市场已集中到亚太地区。佟兴雪也向记者表示,目前,赛维LDK也更加注重新兴市场的开发,中国、日本,非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增长都比较快。

  2013年5月,晶澳太阳能公布的一季报显示:一季度总出货量442.7MW,同比增20.9%;净营收17亿元,同比增4.7%;毛利润9990万元,毛利率6%。一季报还显示,晶澳太阳能一季度毛利率大幅改善主要归功于在日本销售出更多组件以及在新兴市场的扩张。其CEO靳保芳说:“我们在日本市场的业绩表现强劲,这是高价格(ASP)的市场,该市场的组件出货量占到公司组件总出货量的38%。但和上个季度相比,来自中国的组件销售由于季节性原因和我们市场关注度的转移而有所下滑。我们将进一步向亚太、中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进军。”

  晶澳太阳能一季度靓丽的报表告诉我们,新兴市场的发展正在逐渐成长,未来可能成为市场的有力支撑。而那些较早订下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企业已先一步尝到了甜头。

  晶澳太阳能副总裁Bill Chen表示,公司过去两年一直在潜心耕耘日本市场,如今后者为公司提供了重要的业绩支撑,且未来对日本市场的出货量仍可持续。此外,晶澳太阳能未来看好澳大利亚市场,目前公司已经在这个市场建立了销售团队。

  市场层面的变化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德国慕尼黑Inter solar展会也能窥得一二。佟兴雪谈到,在2013年德国展会上,他的最深感受是,光伏产业并不像人们想象当中那样冷。尽管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环境都难以让人振奋,但是全球主要厂家均到会,且大家对将来的预期也更为理性。

  “所谓的理性,是指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将来价格走势都朝着一个比较健康的方向在发展。”佟兴雪分析说。从市场情况来看,欧盟市场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发展会减速,但另一方面新兴市场正在兴起,太阳能发电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市场所接受,能源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而这也是技术发展带来的结果。未来的太阳能光伏市场,不会再有一家独大,而会呈现多元的发展格局。从产品价格来看,人们也不会像前两年一样看跌外部市场,而是更加理性。预计未来的产品价格会有一定上涨的空间。

  “现在多元化市场是一个趋势,这也是整个光伏市场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一家独大的时候,往往风险也是最大的。”佟兴雪不放过任何一个行业好转的迹象。在他的眼里,光伏产业未来仍会持续发展。

  但是新兴市场的风险需要警示。俞容文分析说,新兴市场不如欧洲市场成熟,在电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产业链条的成熟有序也需要一个培养过程,毕竟像欧洲那样市场法律健全的国家不是很多。在俞容文眼里,新兴市场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但却是一个有机会的市场,企业一定要注重风险防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敏也表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并不比发达国家的低,像巴西、印度等国家,往往为了保护自身的产业,会采取较多的贸易保护措施,对此必须要高度警惕;此外,出海投资,对企业的资金能力、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也都有很高的要求。业内人士王润川证实,目前,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对产品的本土化率都有较多的规定,海外代工可能在所难免。

  国内市场短期受限

  一方面是新兴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另一面则是中国巨大产能的“嗷嗷待哺”,二者之间的落差必将使淘汰产能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回避的命题。

  2010年之前,为了迎合欧洲市场需求,中国光伏产业产能快速扩张。当时就有人提出警告,未来几年产能将会过剩。“但是当时很多企业的想法就是,老虎来了,我跑得比别人快就可以了,不相信自己会比别人慢。”俞容文犀利地说,中国企业普遍相信低成本生存,只要成本低就能生存,而且跟风严重。如今大家都体会到产能过剩带来的痛楚。

  在佟兴雪看来,产能过剩有两种,一个是阶段性的,一个是结构性的。市场原来的发展很快,几乎全球的企业也都在快速扩张,但突遇欧债危机,使市场发生了逆转。经济危机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全球产能过剩,所以现在,不但新兴的太阳能行业,就是钢铁、水泥等很多传统行业产能都过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并非仅仅是光伏产业要怎么发展,而是整个经济如何去应对挑战。

  “光伏行业刚刚发展,所以不能片面地说过剩。当然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全球的产能都过剩,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控制风险。经济危机的结束是不太好预期的,或许过几年就能好转,或许萧条时间更长,企业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佟兴雪也认为,冬天的离去还需要一段时日。不过,据他透露,目前赛维LDK的硅片开工率已经从低谷时期的30%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产能过剩显而易见,但是要淘汰落后产能确实也比较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地方政府,要让其一手扶持起来的光伏企业倒闭,实难下狠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需要进一步培育市场自身的清洁能力,树立行业的竞争秩序,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将优势企业做大作强。

  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如何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会上提出了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重点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全额收购所发电量;鼓励金融机构采取措施缓解光伏制造企业融资困难;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优做强,抑制产能盲目扩张等6条支持光伏产业走出困境并健康发展的措施。

  面对这样的政策信号,国内光伏企业的反应非常振奋。一旦国内市场能大范围启动,中国光伏企业的巨大产能必然会有一个比较好的释放。但是业内人士也认为,国内光伏市场尽管成长很快,并不断有新的政策出台,但要填满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的大胃口,依然是路漫漫而远兮。

  2010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83万千瓦,2011年达300万千瓦,2012年是850万千瓦。“十二五”规划的光伏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已经由最初的5GW也调整至21GW(2100万千瓦),总量基本限定。除了市场总容量的问题之外,目前中国光伏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在政策的实施操作层面:由于光伏发电配套、并网和上网困难,装机容量难以转化为上网电量。

  俞容文曾深入到太阳能并网发电终端的并网市场,对此有深切的体会。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并网电价政策,引爆了西北大型光伏并网电站装机热潮。但是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监督机制,也没有具体执行操作流程,导致不少光伏发电项目建成但是入不了网;再就是项目的补贴不到位——“补贴政策有定论但是没有具体实施条文”,有的企业虽然已经拿到了项目路条,但却不敢开工,就是担心补贴不到位。虽然在2012年10月底,国家电网[微博]宣布,未来将对符合条件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系统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且不收取费用,富余电力全额收购,但究竟如何落实执行、项目如何验收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国内市场虽然前景可期,但目前依然无法脱离国家补贴,而国家补贴又明显不足。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光伏补贴的新能源基金资金缺口约为150亿元。

  光伏依然是一个政策性的产业,对政策高度依赖与敏感。“中国有自己的能源政策,也有自己的能源环境。新能源是补充能源,并不是可替代能源,而现有的基础设施、电网结构、中国的能源分配还没有达到大规模支撑光伏产业的水平。”俞容文分析说,大型并网电站和分布式能源作为一种新的能源供应系统而存在,其背后会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技术问题,需要全面规划和统筹,逐步加以推进,不可能单单因为“双反”就会在一夜之间解决所有问题。

  贵在自我救赎

  无论是拓展海外新兴市场,还是寻求政府的庇护,其前景都不甚乐观,摆在中国光伏企业面前最清晰的一条路就是自我救赎。

  为什么中国光伏企业会受到内外夹击?俞容文的剖析可见一斑。“中国光伏发展,依照了中国传统产业比较老旧的发展模式——引进技术、设备、先进的原材料,同时市场在国外,进入门槛低、起步快;另外,光伏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的产业,跟中国近两年经济特点——经济刺激计划、海外上市路径打开——匹配得比较好,所以中国光伏发展很快。但其本质上依然是一个老旧发展模式,产业整体抗压能力不高。”面对粗放经营的时代的一去不复返和精细化管理时代的来临,提升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才是要旨。中国光伏企业需要对自己的商业模式、自己的长短板进行分析与再造。

  从2013年4月开始,英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便带队在国内各省市连续进行考察、洽谈,寻找机会,并对云南、广西、广东、山西、陕西、河南等省的地面资源以及分布式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每到一处,苗连生都向当地政府部门了解土地资源情况,向企业和居民了解屋顶及用电情况,并与电网公司座谈,洽谈合作及分布式接入细节。除了开发新兴市场,向国内市场转移以及延伸产业链外,英利也开始从以光伏组件销售为主,转向提供光伏电站设计、开发和运营等太阳能发电综合解决方案,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前两年急速扩张中的赛维LDK,近两年也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为了缓解资金链的吃紧,目前赛维LDK已经收紧了产业链条,将产业重点放在了上游的硅片制造以及下游的组件生产上,原先的电池制造基本不做了。公司寄望通过充分的和上下游客户合作,走技术创新、专业化发展之路。

  在王润川看来,国内光伏产业身处制造行业,产品的竞争力仍然是第一位的,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技术的先进性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也是为什么晶澳太阳能电池能够快速在比较高端的日本市场拿下市场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精简产业链条、调整公司发展战略、在产品上精益求精之外,早前顾不上的精细化管理也在光伏企业开始得到广泛推广。2012年10月,英利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内部调整,撤消了位于全国的各园区建设指挥部,取而代之的是四个大区管理委员会。这四个大区分别为南方大区、天津大区、北京大区及保定大区。伴随着各大区的成立,英利内部的十几名高管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目的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中“中间层”的作用。在基层员工的层面,英利在今年初从德国高薪请来高级技工,给基层的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晶澳太阳能的应收账款管理在行业内做得比较突出,所有的订单晶澳均进行信用风险评估,以此来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而对佟兴雪来说,赛维LDK当下最迫切的一件事情,就是关于债务重组的问题。“原来的赛维LDK以中短期银行债务为主,债务主体单一,一旦遇到外部环境变化,银行信贷抽走,就会造成资金链吃紧。所以任何企业的中短期债务比例一定要做好调整,即使企业处于最好的情况时也要加以控制。”佟兴雪表示,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赛维LDK的债务情况已经有了改善。2013年年初,福来投资2451万美元进入赛维LDK,已经成为该公司第一大机构股东;7月2日,赛维LDK宣布,公司向福来投资有限公司出售其新发行的2500万普通股,价格为每股1.03美元,总计约2575万美元。

  “如今我们引进投资人主要是从战略布局的角度考虑,资金不是最重要的,战略部署最重要。”佟兴雪解释。福来投资是做下游电池的,在投资赛维LDK之前已经投资了江苏顺风光电。因为赛维LDK放弃了电池只做上游,福来投资赛维LDK可将投资领域覆盖至产业的上下游,从而能对光伏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对市场发展也有好处。此外,福来投资在电站方面也有很多运作,从终端市场的角度来看,赛维LDK的组件与工程业务也会有合作机会。福来投资属于股权战略投资。

  与中国传统企业不同的一点是,光伏企业无论是采购、还是企业融资,再到终端市场的拓展,都是一个资源全球性配置的环境,而且很多国内主流光伏企业都在美国上市。因此,对中国主流光伏企业而言,在管理精细化的同时一定要修炼全球化经营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很多业内同仁都谈到,中国光伏企业一定要在全球化的同时做好本土化。

  “我们往往只顾着规划本地产业,而忘了对对方市场的管理也要本土化。中国光伏企业可以借鉴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的做法,在终端市场成立当地公司或入股当地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就不会轻易遭遇贸易壁垒了。”俞容文说道。

  佟兴雪近十年的企业经营心得是:“经营管理一家全球化公司,一定要实现治理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一定要尊重当地市场的规则,这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赛维LDK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壮大,其在过去几年,无论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能力还是对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都让人刮目相看。当然,在快速发展中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一定要跟上。

  光伏产业的造富神话已然隐退,产业发展正处于最艰难的时刻。但是我们也看到,隐藏在产业发展调整中的健康因子也在渐露头角:海外市场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苗头,国内市场则取得进一步发展;企业也已经不再盲目扩张,开始改造自身的短板。“已经是最低谷了,未来总不至于会再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谁觉悟得早,谁行动得再快点,谁就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