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书写精彩答卷

2014 年 4 月 24 日4640

  崔志背上行囊,要离开泉城济南了。临走前,他特地请了当地书法家写了一幅“医疼有法”的牌匾送给省立医院疼痛科。

  在告别给自己精心治疗2个多月的傅志俭主任时,崔志眼含热泪,一再给傅主任鞠躬叩谢。

  这是一个被疼痛折磨了数年、辗转全国众多大医院未愈的患者的真情流露。这也是省立医院疼痛科技术创新、优质高效服务的一个缩影。

  家住山东潍坊的崔志,身患一种怪病,浑身莫名其妙的疼痛,几年间跑了全国大大小小的不少医院,花光了全家的所有积蓄,可病痛始终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无奈之下,他们又举债去了久负盛名的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院的医生得知他是山东人时,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疼痛治疗的‘老祖宗’、中国疼痛治疗的最高权威就在你们山东省立医院,我们也都是从那里进修学习回来后才开设的疼痛科呀!”

  或许,有不少人都像崔志一样,拐了个弯,才回到这个制高点的。

  一个省级医院的科室,怎么能成为该领域全国的技术制高点?

  一个边缘交叉学科,怎么能有如此大的魅力?

  一个区域的科室,怎么能吸引那么多国内外的患者慕名前来就医?

  ……

  一串串的“疑问”,都要在走进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后,才有答案。费了半天劲,记者才在省立医院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疼痛科。在学科带头人宋文阁、傅志俭主任拥挤狭窄的办公室里,记者开始挖掘其不为人知的创业故事与梦想。

  ◆链接——

  从无到有

  锐意开拓成就新学科

  疼痛科的创始人宋文阁,今年已是72岁高龄。初见宋老,他已经是口罩、手套、帽子全副武装,正准备上手术台为患者做微创手术。

  记者诧异的问宋老:“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亲自上手术台?”

  “他们都是外地来的患者,有的是从国外专门赶过来,我不主刀,感觉对不住人家!再说,我的身体还硬朗着呢!”宋老自信地说。

  从1972年开始进入“疼痛”领域,宋文阁见证了疼痛科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闻名遐迩的发展历程。宋文阁告诉记者,他的第一个病人是他的父亲。

  他父亲在老家患了腰痛的毛病,当地几家医院给治疗了两个月,未见好转。当时还在麻醉科、还不到30岁的宋文阁,打破常规,大胆地采用了麻醉、消炎、镇痛相结合的“骶管阻滞”创新治疗方案。几天后,奇迹发生了。卧床数月,已枯瘦得不像人样的老父亲,竟然当天站了起来,感觉不到任何疼痛,生活劳动完全恢复如初。

  初尝创新战果的宋文阁,从此一头扎进疼痛医疗这块在中国尚无人涉猎的“处女地”。

  当时,医院领导觉得全国甚至国外还没有该专业科室,就勉强在门诊一楼厕所旁找了一间既黑又小的房间给宋文阁。那时宋文阁还是麻醉科的医生,白天他要在麻醉科岗位上值班,只有晚上、周末等时间,他才能抽空诊治疼痛病人。没有病房,他又想方设法在院外找了几间房子。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宋文阁的话语里依然带有一些沉重与自豪。直到1986年医院才正式成立疼痛科。历经40年的风风雨雨,疼痛临床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国内疼痛临床医生的培训基地,为全国30个省市的各级医院以及香港、台湾、澳门、韩国培养了大批疼痛专业进修生,为国内疼痛临床业务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2002年,傅志俭从宋文阁手中接过疼痛科主任的重担。她并没有躺在宋文阁等老一辈的功勋簿上吃老本,而是站在权威的肩膀上,继续大胆技术创新,将中国疼痛专业最权威、技术最先进、治疗方法最全面的荣誉发扬光大,续写着山东省立医院这一张闪亮的创新名片。

  执着创新

  首创微创手术升级版

  宋文阁、傅志俭和他们的团队天生具有不墨守成规的因子,得过且过、满足现状不是他们的性格。

  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技术,就是由他们在国内外率先创立的。“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进路”是宋文阁教授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腿痛治疗寻找一条理想穿刺进路而设计创立的特色技术,被业内尊称为“宋氏入路法”。

  该技术经山东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专家评审鉴定,属于国内外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199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于2001年被列入“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

  在此技术的支持下,近年来发展起来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胶原酶靶点溶解术、射频靶点消融术、靶点激光减压术等经皮微创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等特点,深受各级医疗单位的欢迎。

  通过到韩国延世医科大学、华西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全国100余家各级医院讲学和操作表演、培养进修和参观、举办国家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等方式,宋文阁教授将该项技术大力推广。在覆盖20多个省市医疗单位在学习和开展的同时,该项技术已经还涉入骨科、影像介入科等相关专业。

  接着,宋文阁、傅志俭和他们的团队在小关节内侧缘入路侧隐窝穿刺方面取得了突破。经山东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专家评审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2005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创新性建立了颈椎病的“序贯五法治疗”方案,进一步拓宽了颈椎病的治疗手段,提高了治疗效果,通过在全国各级医院的讲学和操作表演、培养进修和参观、举办国家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等方式推广该项技术,技术覆盖全国10余省市等各级医疗机构,深受广大疼痛临床从业人员的欢迎。

  探索求变

  坚持创新永处最前沿

  成功的集体或个人,莫不是在技术水平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方法。

  比如,疼痛科通过大量临床及试验研究,总结出了适合疼痛治疗的臭氧浓度及剂量。该研究初步成果经山东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专家评审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12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已经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18家医院成功推广应用。其间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4名、进修医生68名。该成果在第14届IASP(米兰)会议交流,课题负责人应邀参加外省学术会议讲座交流多次。主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3次,与会者达500余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是疼痛科永远处于技术创新的最前沿、永续发展的秘诀。

  近年来涌现的各种经皮穿刺微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如突出物巨大、脱垂、游离、部分钙化等),上述技术常常难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针对这个问题,疼痛科又研发出“椎间孔镜技术”,并进一步发展了小关节内侧缘入路的椎间孔镜技术。目前已经完成200多例患者,优良率达97.8%,目前尚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帮助全国10余家单位开展了该项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技术效益。

  疼痛科独到、精湛的医术名震四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同行、患者慕名而来,或学习取经,或看病治疗。

  美国加州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英世皇在国际会议上由衷地感叹道:“在疼痛治疗领域,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是全球治疗方法最全面的,治疗方案最优化的。”

  人才为本

  砥砺团队创新无止境

  傅志俭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她说,创新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脚踏实地的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寻找其他科室找不到的解除患者痛苦的最佳方案。

  傅主任介绍说,早交班、大查房的固定制度是最重要的。科室每个医生如能把每天每个患者的病情都一一记录下来,通过缜密分析、判断,然后拿出适合不同患者的个性治疗方案,并能不断改进、调整、优化,就能最大程度的创新。

  服务是创新的基础,推动着有志创新的人。

  每日上班前15分钟的强制化“英语文献”学习,疼痛科已成惯例。

  科里只有十几名医生,但傅志俭还是挤出2名医生去美国、澳大利亚学习。她说,我们虽有一流的技术,但仍然要不断地学习先进国家的不同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她的愿景是,通过进修、培训、考察、访问学者等方式,不断改善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保持学术人员梯队的稳定合理,构建一个具有国内外知名的创新研究型团队。

  对傅志俭个人而言,感受到的则是当权威要付出的代价——“休闲”、“休息”已与她无关。周一到周五须坚守岗位,每日门诊、病房的各种状况需要她亲自处理。周末、节假日全国各地的会议、专家会诊、专题讲座等等,比平时还要忙碌。

  十年来,傅志俭继宋文阁之后成为疼痛科创新发展的核心人物。在她带领下的团队,使疼痛科不仅成为山东省各地市县医生培训学习的摇篮,也是全国各省市,包括北京协和、广东中山、上海等一流大医院医生们趋之若鹜的进修、深造的理想之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来疼痛科进修半年和一年的医生逾千人,参加短期培训的达数万人。

  谈到下一步打算时,傅志俭说,疼痛科未来五年内,一方面努力保持目前国内疼痛临床领先的优势,另一方面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使学科得以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地发展,努力建成国内最大,争取辐射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性疼痛临床诊疗中心等,取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为此,他们还设定了具体目标:5年内学科部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争创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扩建疼痛临床疑难危重病诊治中心;组建疼痛临床远程医学会诊中心;组建疼痛临床研究实验室及疼痛医学转化研究中心。

  宋文阁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立医院首批杰出学术带头人,现任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会员,山东省针刀学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名誉主委、《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等。

  宋教授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译)疼痛学专著10余部,其中主编的《疼痛诊断治疗学》获1999年中国图书奖。作为山东大学教授,他自1992年以来开始带教研究生,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7人,同时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

  慕名找他求治的病人,尤其是疑难病例,遍布全国,并吸引了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患者。

  傅志俭

  1992年考入山东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1995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师从宋文阁,开始疼痛临床研究工作,主攻急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

  现任山东省立医院主任医师,麻醉科主任、疼痛科主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疼痛学会(IASP)会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实用疼痛学杂志》、《山东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近5年来,承担国家和省自然基金项目各2项,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4项,主编疼痛学专著5部,培养硕、博士生33人,在SCI收录及国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傅志俭教授从事临床麻醉与慢性疼痛疾病诊疗工作近30年,近10年来,她带领的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在著名疼痛学专家宋文阁教授的指导下逐步创建了一套完整的疼痛临床诊疗体系,规范了疼痛临床的工作常规和诊疗原则,开展的疼痛微创治疗技术几乎与国内外前沿同步。10余年时间共为全国各省医疗单位,包括省级三甲医院和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培养进修医生400余人。其每年一次的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以规范实用的授课和操作演示,使全国数千医生和数万患者受益。

0 0